(上接1版)
“雨鸣涧是缙云山上重要水系的交汇点。”北泉公司总经理李绚介绍,雨鸣涧处于缙云山的半山位置,其水系上接黛湖等3个山间湖泊,下接山中多条溪流等,水体总面积达4900平方米。地形呈现3个梯度,形成自然的“高山流水”景观,是缙云山护山理水的重点工程之一。
也正因水量丰沛,过去多户村民“靠山吃山”,搭起简易水坝,把山涧分割成若干池塘用来养鱼。2018年综合整治启动后,北碚区将鱼塘全部拆除,被禁锢的活水重新流动起来。
在此基础上,北碚开展了生态修复和复绿工作,拟建设富有山地特色的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仅复绿就达到4600平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雨鸣涧周围,巴茅草、狼尾草、黄金菊等本土植物随风舞动,野趣盎然。
“我们也想过引进效果更美观的景观植物,但考虑到缙云山的自然本底和生态条件,还是选择了本土植物。”李绚说,自然修复不等于“造景”,如果只是图好看,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得不偿失。
李绚介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缙云山的发展已从过去简单粗暴、不可持续的“靠山吃山”变得更加绿色、生态。仅在雨鸣涧区域,北碚区就打造了760米的步道,为游客提供亲水、亲自然的体验。目前,这一区域正在开展闲置农房改造,今后计划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的增收渠道。
落实“林长制”,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提高治理水平
缙云山已覆土复耕复绿45万平方米
事实上,为保护绿水青山,北碚近年来也下了大功夫。
就拿森林防火来说,过去主要靠人工巡查,而现在,北碚应用基于大数据智能化手段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通过68个视频监控点,可覆盖全区95%以上的森林区域。
这意味着什么?5月26日,记者在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看到,在一张大屏上,工作人员可以调看所有视频监控点的实时情况,实现远程实时监测;同时,所有巡护人员的信息、巡护路线等也实时显示,如遇突发情况,后台可及时进行高效指挥。
“视频监控中运用了可见光自动识别和红外线感应技术,能自动识别烟、火等并上报情况。”北碚区林业局局长黄礼琴介绍,下一步,将扩大监测系统的覆盖范围,实现全区森林区域全覆盖。
“过去,我们村有村民在林地烧灰积肥,就被监控识别到,最后及时灭火,没有造成危害。”北碚区北泉村村干部钟纯杰担任村林长,他说,每天他都要去村里的林地巡查,确保安全。
像钟纯杰这样的林长,在北碚共有196名,包括区级、街镇、村社三级。自北碚2019年开展“林长制”试点以来,他们已经建立起协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至今共依法处理林业违法行为110多件。
这还只是综合治理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之一。据了解,综合治理开展3年来,北碚已累计投入27.5亿元,缙云山269个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栽种植物77.4万棵(株),覆土复耕复绿45万平方米。下一步,北碚将继续推进“两山”基地建设,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争创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