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林科院湖南昆虫研究所杨子祥教授给酉阳县五倍子培训班学员讲解倍芽挂倍技术 |
职业教育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源,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重庆经贸中专”),以为“农”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聚焦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并构建了“政、社、校、企、村”五方互动,“项目化、契约化、市场化”三方牵引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搭平台、建基地、兴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各项举措不断走深走实,培养造就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努力实现“培养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创新育人机制
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重庆经贸中专培养农业人才,助力脱贫致富的探索实践,早在10多年前便有迹可循。
2010年7月,重庆经贸中专成为扶贫办招标指定的重庆市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学校,以此为契机,学校牵头成立了全市仅有的一家农民工培训集团——重庆市春晖农民工培训集团。
在开展一段时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过后,重庆经贸中专教育人意识到,要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目标,还应从制度构建、机制创新和格局共建等方面寻求新的治理突破。改革求新就此开始。
2012年6月,重庆经贸中专成立了“三农”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小组。2016年6月初步形成成果,并用于实践。2017年10月开始,学校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成果应用。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是一项更加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契合乡村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合力去推动。”重庆经贸中专党委书记、校长何仁聘说。
近年来,重庆经贸中专把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支点进行重点布局和规划,在开展学习调研、政策研究、项目策划、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依托供销社组织体系,借助市委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扶贫办、科委、农委等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签订合作协议和项目任务书,形成项目化、契约化、订单式的“政、社、校、企、村”五方联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平台长效机制,构建了基地在农村、对象是农民、课堂在农田、成果进农家的“五环惠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点燃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为给农民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服务,重庆经贸中专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主动担责,充分发挥重庆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训中心和全国供销合作社职业技能鉴定重庆分中心等服务平台功能,还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上进行重点倾斜,保障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向好的推进。
多方共培共育
推动人才培养迈上新高度
每逢秋季,走进永川区来苏镇集水稻种植、蔬菜种植、茶叶栽培、畜禽养殖、淡水养殖、花卉苗木栽培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呈现出禾稻飘香、花香四溢的丰收景象。
这里不仅是重庆经贸中专按照“产教融合、场景观摩、实际操作”要求,通过流转农村土地400亩,引企入园,通过教、研、产一体运行,建立起的情景式、实体化、项目化教学培训基地,更是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
“借助这个生态农业产业园,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园林绿化与园艺、农业与农村用水、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涉农专业的学生有了更优质的实训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农民学习实用技术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农业产业升级夯实了根基。”重庆经贸中专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重庆经贸中专集合资源,创造乡村振兴更好条件,助力人才培养的缩影。事实上,重庆经贸中专还与农技部门合作新建了农作物科学试验基地,引进企业建成了名优茶加工车间、生态淡水鱼养殖塘和仙草种植基地,自建了农业机械维修与装配车间和科研培训楼。
众多农业产业化基地先后建成,发挥出教学实训、培训鉴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资源共享五大功能,满足了生产和教学、科研、培训等多元化需求,既是重庆经贸中专培养乡村新型农民的“练兵场”,也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大课堂”。
事实上,重庆经贸中专整合校内资源,聚拢行业资源,以加快基础建设提档升级为切入点,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茶叶研究所、重庆市农技总站、重庆市供销社四大集团等单位,展开技术创新、人才共培、科学治理等工作,达到专家互聘、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的效果,促进涉农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重庆经贸中专承接永川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完成水稻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11000余亩,服务质量名列全区第一。依托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良种推广、农机使用技术推广等农业科技研究和服务,培育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11人,推广良种21个,带动2188户农民增收。
深化改革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升级”
来自黔江区白石乡中河村农民工李清华,是重庆经贸中专参与实施的供销社“新网工程”培训的优秀学员代表。学成返乡后,他领办了黔江早稻田辣椒种植股份合作社,组织265户社员统一种子、播种、育苗、防治,利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立了“送饭宝贝”和“尝必乐”2个自主品牌,其自研的渣海椒、盐菜等5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基于股份合作社的良好运作,李清华带领社员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还推行起了基地股份化改革。
培训中,还有不少跟李清华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重庆经贸中专的帮助下,学成了实用技术,回乡后积极自主创业,促进了当地农民与农业产业发展。
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就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熟悉市场的新型农民,也要增强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的适应性,与时俱进地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为此,重庆经贸中专推出改革人培模式、实施项目教学、强化专业建设、实施漂鸟计划“四大重磅计划”,拓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据了解,重庆经贸中专实施“双季双历双场域柔性迁徙式”复合化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衔接、学非融合、长短结合”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农业科技、优良品种、智慧农服等项目培训和技术服务,让农民学有收获、学有所用。
同时,学校牵头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领衔开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规划教材,自编校本培训教材,建成国家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承办全市“巴渝工匠杯”茶行业等职业技能大赛,为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业与农村用水、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涉农专业的学生加强素质培养,增强就业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经贸中专组织“漂鸟体验”,针对农民开展职业体验、现场观摩,施行“漂鸟筑巢”,开展农业技能训练,推进了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壮大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
“十四五”时期,重庆经贸中专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不断调整和完善服务区域发展的特色,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
陈明鑫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