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汽修实训课上,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 |
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市级重点学校到国家级重点学校、国家级示范学校、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学校,一步步成为现代职教的一面旗帜。
学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高起点谋划,深层次改革,在社会服务、“三教”改革、立德树人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智,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潜心育人展作为、砥砺奋进新时代。
社会服务
融入经济汇入生活
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渝中职业教育中心一直以来的坚持。
学校紧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节奏与步伐,与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签订合作协议,两所学校互通有无,在产教融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能比赛、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多元化办学格局,学校与德国马格德堡市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重庆首家中德合作的双主体行业学院,为师资培训、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专业建设搭建国际互通合作的桥梁。
立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学校搭建技术积累与技术服务平台,与企业合作共建幼师咖啡学院、丝域学院、水之语美容基地、科马汽车美容基地等16个双创基地……
职教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承载国家战略的“大课题”,也可以落细在关爱民生的“小切口”。
周末的清晨,学生们来到怡园养老院,为老人们洗脸梳头、铺床叠被,无微不至;学校牵头建立了由街道、社区、市养老服务业促进会等17家单位组成的“校-社教育联盟”,先后建立了11个社区实践基地;学前教育、护理、计算机、旅游、财会、美容美发、汽修7个专业的师生共同开发了《插花》《咖啡制作》《御茶》《太极健身操》《手账制作》《我爱旅游》《摄影摄像》等多门网络课程,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渝中职业教育中心的社会服务“菜单”越来越丰富,共搭“校(S)-社(C)-企(E)”三方联动的协同育人阵地,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
探究“135”模式
全面落实“三教”改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教学过程中,渝中职业教育中心的老师们注意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抱有渴望和积极的态度,根源在于“无惑”。这一问题启发教法改革,“135”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1”代表将教学内容设计在1项具体工作任务中;“3”代表校内课堂、网络课堂、企业课堂3种教学课堂;“5”代表咨询、计划、实施、评估、迁移5个教学环节。
端午节临近,高一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同学们接到端午节主题平面海报作业。还没开始学就先做作业?大家一头雾水,问号一个个冒出来:海报文案怎么写,海报色彩如何搭,海报图案选什么……带着问题找老师,开启教学环节第一步“咨询”,“解惑”前置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接着列计划、抓实施、听评估,并把课堂所学技能广泛运用在实践中,这就是“迁移”环节。
“教学方法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三尺讲台是乏力的,需要老师们花更多精力去信任、发现、点燃、助力、赋能。”校长杨琼霞说。
“135”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学校深化“三教”改革的生动实践,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教学全过程、全周期。
“三教”改革推动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全面修炼“内功”:实施“分类型、结构化教师培养工程”,通过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与结构,建立一支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精品化、智能化教材开发工程”,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
用有温度的德育
浸润学子的心与行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在渝中区,有这样一抹跃动的红色穿梭于街头巷尾,服务于百姓所需,他们宣讲党史、劝导不文明行为、清扫楼栋垃圾、给老人剪头发……他们是渝中职业教育中心“海潮志愿者”服务队,用行动践行文明,诠释“以己所能奉献社会,责任为先促吾成长”的道理。
“海潮志愿者”服务队是展现学校“德育”成果的一扇窗口,近年来,学校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五进四成”育人体系,通过“爱润心田”课程体系、“匠心筑梦”课程体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进”指“进家庭、进班级、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校内外德育队伍全员参与,贯穿育人活动全过程,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协同育人。
“四成”指“规范成型、健康成人、专业成才、个性成长”。通过开展规范与协作教育,弘扬爱国主义,促进学生“成型”;通过开展生理与心理教育,崇尚生命至上,促进学生“成人”;通过开展技能与素养教育,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学生“成才”;通过开展双创和美育教育,塑造个性特长,促进学生“成长”。
学校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血脉中,建设“多元立体”德育工作队伍、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德美合和”校园文化品牌,用有温度的德育浸润着学子的内心与行动。
未来,学校将在社会服务、“三教”改革、立德树人等方面持续发力,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数说>>>
学校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第五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奖(重庆唯一)、重庆市老年教育特色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十年突出成就奖、重庆市社区学校示范建设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类一等奖、全国中职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服务技能邀请赛一等奖等集体荣誉和奖励91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34项、市厅级52项。
教师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红十字之星、国家教学能力比赛奖、中国青春护航培训师、黄炎培杰出校长/教师、市级学科名师/带头人、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市级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和奖励361人次,其中国家级39人次、省部级307人次、市厅级15人次。学生先后获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美发与形象设计技能新娘化妆、盘发整体造型比赛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1068人次,其中国家级71人次、省部级997人次。
姚兰 阳丽 图片由渝中职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