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区以“晒”推动文明实践落地开花打造“横山贡米”盘活撂荒地开栏语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
第006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南川区以“晒”推动文明实践落地开花
打造“横山贡米”盘活撂荒地
开栏语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撂荒地成了丰收田
綦江区堰坝村:
打造“横山贡米”盘活撂荒地

本报记者 苏畅

    綦江区横山镇堰坝村横山大米种植基地。(受访者供图)

  5月11日,綦江区横山镇堰坝村梯田上,村民们或驾驶农机施肥,或查看秧苗长势,一片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这片土地上种的就是有名的横山大米。”綦江区横山镇堰坝村党支部书记袁洪明说,横山大米历史悠久,清朝时期曾是贡米。

  堰坝村曾是横山大米的主产地之一。然而,曾经的堰坝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老年人无法大面积种植稻谷,部分土地逐渐成为了撂荒地。“横山大米也成了沉睡的优质资源。”袁洪明十分惋惜地说。

  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横山镇按照“把支部建到产业上”“打造横山贡米品牌”的思路,成立横山大米产业党支部,并通过“三变”改革推动全镇横山大米产业发展,继而复耕复垦撂荒地,种植横山大米。

  2019年,为了消除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堰坝村实施“三变”改革,村集体成立一家公司,流转撂荒地种植横山大米。

  然而,当袁洪明等村干部号召村民们以撂荒地入股村集体时,堰坝村部分村民却持观望态度,村民袁应强更是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种大米能挣几个钱,我自己种还能填饱肚子,拿给村集体种,根本没有什么利润。”

  对此,袁洪明给袁应强等村民算了一笔账:横山大米亩产稻谷800余斤,按最低2元/斤出售,收入能达1600元,除去各项成本,每亩纯收入能有600元。按照村集体制定的利益分配机制,收入的60%将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的40%作为产业分红归村民所有,入股村民每股至少可以收入240元。“入股的村民还可以在种植基地内打工,工资80元/天,如果加工成大米出售,那利润空间更会成倍增加。”袁洪明的话打消了袁应强等村民的顾虑。

  通过打造“横山贡米”品牌,去年堰坝村种植的横山大米产值为75万余元,产业分红达30万元。目前,堰坝村共流转撂荒地516亩种植横山大米,有224户村民入股村集体经济。

  “我不仅流转近3亩撂荒地入股集体经济,还在横山大米种植基地内打工,除了的产业分红外,每年打工还能收入2万多元。”袁应强说。

  “下一步,堰坝村还将复耕复垦100余亩撂荒地,用于种植横山大米、豆类、晚熟玉米等农作物。”袁洪明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