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构建新时代完备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新时代具有较高劳动素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发挥教育的主体责任,站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总体谋划、系统构建、整体推进,“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加强劳动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教育相融合,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以育人体系化建设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学校要围绕自身实际和育人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顶层设计,为大学生认知、实践和研究劳动教育提供全方面支撑。要旗帜鲜明、面向全体、科学创新地将劳动教育学分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目标、有重点地制定、优化和发布劳动教育实施意见。要增强大学生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以劳动实践课程为载体搭建多元育人平台。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一是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建设。全面实施劳动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课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深挖劳动教育知识和理论的拓展、专业劳动技能和精神的提升,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劳动体验课,实现“劳教结合”。二是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衔接。劳动教育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面对各类专业学科,劳动教育都可通过“实践应用”“体验探究”等方式进行衔接,并可达成“1+1>2”的育人效果,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参与劳动体验。三是探索与素质教育、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育德、育智、育体与发展审美素养等,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创新的项目化思维设计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一是充分依托勤工俭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生管理、农耕劳作、社会实践等内容,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讲座、文化宣讲、基地管理等方面,借助平台化思维,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实践平台,用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的平台凝聚学生、培育学生。二是立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增强其育人意识和专业意识,围绕项目内容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可见性设计,不断增强整合校内外关联育人资源以增强其育人知识和技能供给,围绕项目结果强化工作经验总结和强化工作考核以增强其育人实效。三是基于对高校大学生交往、合作的成长环境,项目化管理科学匹配学生队伍建设以提升路径创新性,把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支队、勤工俭学专项队伍、特色班团队伍打造成为共享式、互助式学生队伍,从而形成以多个品牌团队为核心、辐射全校师生的“多点全面”教育生态,使得学校劳动教育内涵更加丰富。
以完备的体系化建设打造劳动教育反馈机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细化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劳动教育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打造劳动教育反馈机制,让“五育”并举落地落细落实,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强化过程可见的设计,避开以结果为导向的补救,从体系设计到具体工作都应该注重突出劳动育人,进行理念设计和主题设计,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可见性和针对性设计。二是强化劳动教育的评估评价,从在校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合作单位等多元主体出发,进行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结果的评价,以确保劳动教育的科学有效性。三是强化劳动教育育人氛围的有机性营造、育人理念的共识性建设、全员全程的立体化运行,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
(作者均系重庆移通学院副校长,本文系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9SKGH23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