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筑牢国家生物安全法律屏障我市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外交部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我国一季度吸收外资同比增长近四成大日子,正步走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七成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第01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
筑牢国家生物安全法律屏障
我市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
外交部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
我国一季度吸收外资同比增长近四成
大日子,正步走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七成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工人正在装修数万平方米的研究院、生态社区,为项目落户做足准备;考察对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多个项目……最近,位于璧山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上下一边紧张有序装修,一边对接项目落户,到处一派繁忙的景象。

  成立不到3年,研究院逐步探索出一条体制改革激发动力、市场运作集聚资源、成果转化生成产业的有益路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朝气蓬勃的研究院,正是璧山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一个缩影。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打好“主动仗”

  头雁领航,群雁高飞。研究院的成立、成长,与董事长陈锦密不可分。

  现年65岁的陈锦长期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是一名在技术研发、企业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2019年,他来到重庆璧山,成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带头人,开始“二次创业”。

  去年初,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中央有部署,地方有安排,企业有行动。研究院瞄准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技术问题,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难难题,甄选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打通转化堵点,精心呵护入孵项目成长。

  研究院成立以来,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打好“主动仗”,突出“金蛋孵金鸡、老树发新枝、真经真修炼”三项定位,统筹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以项目为纽带,为科研成果提供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研究院所属的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风生水起。去年,研究院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共建重庆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为重庆氢燃料电池产业布局重要一环。此外,研究院还与国内外10余所高校、成渝6家学术协会合作,建立成果资源库,成为创新策源地和创新集聚区。

  在成果转化中按下“快进键”

  将科研成果更多、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研究院设立的重要初衷,也是陈锦及团队思考最多的问题。因为在科技创新领域耕耘几十年,他深知,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倘若科研成果不能很好落地转化应用,科研创新就会大打折扣,难以让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形成良性循环,甚至会挫伤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田”,研究院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探路先行,既精通最新科研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通过甄选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打通转化堵点,精心呵护入孵项目成长,靶向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特色优势领域,着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研究院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引进符合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策略的科技成果,已孵化落地了13家科技企业,40个科技成果项目正在孵化之中,一大批科研成果将转化为生产力。

  成果转化按下“快进键”,有力地推动研究院发展。截至2020年底,研究院及孵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360.3万元,研发经费投入约6520万元,签订订单合同总额约6824万元;研究院及孵化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96件,其中发明专利163件。此外,研究院公司、平创、华创、峰极、鼎旺5家企业正按照上市标准开展公司规划建设。

  在创新发展中跑出“加速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陈锦看来,这是机遇,更是使命。

  研究院在科技“老兵”陈锦的带领下,争做科技成果转化排头兵,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好经验。

  在推动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研究院经济”方面,由陈锦牵头组建的研究院,通过建立“筛选引入、论证评估、组建模拟公司、成立新企业、中试制造、产品推向市场”的流程管道,在国内率先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直通车”模式,推动了“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纳米银柔性显示”等卡脖子技术的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在构建和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方面,陈锦全程参与了研究院2.0版本——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的打造,这是一个集科研、孵化、展览、会议、办公、制造、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社区。

  “创新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陈锦表示,该社区以优越的环境吸引众多企业、机构进驻,覆盖光电芯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金融服务、上市辅导等,群英汇聚,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形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陈锦辛勤耕耘研究院这块“试验田”,打通成果转化堵点,在创新发展中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新路径。作为市场化改革重要成果的研究院,接下来将抓住机遇,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促进更多优质科技专利成果落地转化,为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林琳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