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季公演” 永不褪色的抗战文化记忆1989年4月14日 重庆市引进5万门程控电话项目得到国务院最后认可村民有了“阳光收益”2020年度就业创业个人、集体揭晓
第0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 下一版 
“雾季公演” 永不褪色的抗战文化记忆
1989年4月14日 重庆市引进5万门程控电话项目得到国务院最后认可
村民有了“阳光收益”
2020年度就业创业个人、集体揭晓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心奔小康
巫溪红池坝村建起光伏扶贫电站
村民有了“阳光收益”

本报记者 崔曜

    4月13日,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内,一排排蓝色光伏发电板正在发电。(国网重庆巫溪供电公司供图)

  4月13日,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内,一排排蓝色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站外3根电杆和10米供电线路把电站与变压器连接,将电力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电网中。

  国网重庆巫溪供电公司员工芦吉才和几位村民正在巡检光伏板及线路。“我们差不多半个月就会来一趟,看看光伏板有无破损、发电组件是否完整、各项电力数据是否正常。”芦吉才介绍说。

  现在村民都把光伏电站视作村里的一部分,可以前大家并不这么想,特别不敢相信光伏电站能将阳光“变现”。

  光伏扶贫电站能够有效利用光照资源,只需一次资金投入,就能长期享受“阳光收益”,帮助村民脱贫。2017年初,国网重庆巫溪供电公司与渔沙村党支部合议后,决定在村里建设光伏扶贫电站。

  “这里地势平坦,建设成本低,周围没有遮挡物,日照时间与辐射强度都比较理想。”渔沙村党支部书记陶春安介绍说,渔沙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占地面积约5亩,装机140千瓦,由渔沙、茶园、榆树、金家4个村联合建设,2017年6月投入运营。

  “没想到,阳光还真能变现钱。”村民黄道维感叹。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时占用了他家1亩多地。电站投用后,村里每年支付他家土地流转费1000余元,加上他平时在电站清洗光伏电板、除草等工资,他的年收入超过4000元。

  目前,红池坝镇9个村级光伏电站已并网运行。自2017年以来,国网重庆巫溪供电公司累计结算电费99.45万元,这笔收入纳入村集体账户。“有了资金,村里发展起了公益事业,设立了公益岗位。”陶春安告诉记者,光伏扶贫电站每年为村里提供公益岗位2至3个,发电收入用于村级公路、水管等设施维护。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