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市委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战略高度和实现路径,扎实有效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战略高度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本世纪中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正在推动这个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体现了我国对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和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全球气候行动中起到了“锚定”作用,有利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引领者、参与者、贡献者的地位,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实现路径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时间表。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能源系统的清洁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一方面要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推动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推动电网智慧化升级,提高电力系统调节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持续推进乡村电气化,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能源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上游有了光电、风电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下游就可以大幅度消纳可再生能源的各种产业。首先,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加强能效管理,加快钢铁、冶金、石化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用能转型。要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其次,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关键。一方面政府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领域的创新融合。
加速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进一步完善碳金融体系。通过碳市场控制碳排放总量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重要路径。2021年2月1日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碳市场建设工作机制正在加速推进。生态环境部门重点负责“一级市场配额管理”,服务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做好配额总量的核发、初始分配、清缴、超排惩罚等全流程管理。金融监管部门重点负责“二级市场交易管理”,参照现行金融基础设施业务规则,指导交易所制定碳市场交易规则,明确碳排放权在内的环境权益的法律属性,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进一步完善碳市场在价格发现、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和引导资金等方面的功能,做好金融监管。
努力增加生态碳汇,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吸收两者平衡的结果。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固碳对“中和”碳排放贡献巨大。一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加快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织密织牢森林绿色网络和水系生态网络,持续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推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另一方面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鼓励绿色出行,反对奢侈浪费,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