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黔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双百”专家普法宣讲进企业 |
 |
黔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十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 |
他们,引领风尚;他们,扛起担当;他们,奉献真情。
在美丽黔江,“十色”文艺轻骑兵和文明实践“双百”专家库两支特色队伍已成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先锋力量。
“十色”文艺轻骑兵
构建“1+10”文艺志愿服务模式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中,黔江区广泛吸纳区内优秀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80余名,构建了“1+10”(1支专业文艺辅导队、10支文艺小分队)文艺志愿服务模式,组建了1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文艺小分队,持续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黔江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60场次,惠及全区30个乡镇街道及200余个村居委。
近年来,小分队志愿者们下沉5个片区,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课堂等基层一线,讲创新理论,讲大政方针,讲身边故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黔江落地生根。仅2020年就赴乡镇街道及村落开展文艺宣讲60场次,受众人数达6860余人次。
橙色是“暖阳普法小分队”,通过脱口秀表演、快板传唱、小品演艺和印发宣传单等方式,把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变成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下、用得上的“生活宝典”,普遍增强群众学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红色是“新时代文明传习小分队”,通过文明礼仪诗朗诵、三句半、歌舞以及创建文明城区知识有奖问答等文艺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文明素养,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朱红色是“山里红孝道文化小分队”,通过歌舞、小品、微宣讲等方式,讲述和演艺身边孝老敬亲真实案例,传承孝道文化,弘扬孝德传统。
蓝色是“瑞光科普小分队”,通过魔术+解谜、科学宣讲、科学展示的方式,向广大群众科普生活中的小知识、小常识,提升群众的科学综合素质。
绿色是“绿色家园生态文明小分队”,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歌舞、诗朗诵、小品等文艺节目的方式,送到群众家门口。
黄色是“一家亲民族团结小分队”,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通过小品、微宣讲、三句半等文艺形式,讲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爱岗敬业等身边故事,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天蓝色是“毕兹卡乡村振兴小分队”,主要以小品、快板表演等形式为主,小品内容紧扣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快板传唱实时情景。
白色“健康黔江小分队”,通过歌曲、快板、小品等艺术形式,把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
军绿色是“鱼水情双拥小分队”,以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宣传推广工作为主,传唱“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
紫色是“芭拉胡非遗民俗小分队”,以“非遗文化”传承推广为主,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明实践“双百”专家库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黔江区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双百”专家库过程中,通过各单位推荐、中心确认,选拔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宣讲能力较强、作风品行优良、知识技能过硬的专家学者、党员干部作为专家库成员。他们分为理论政策宣讲和知识技能培训两个类别,共248人(其中理论政策宣讲类专家101人,知识技能培训类专家147人),副处(或副高)以上人数占比约60%,且专业范围覆盖农业农村、法律法规、体育健身、心理咨询、科教文卫等多个领域。
有了智力支撑,黔江区依托云平台,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专家接单”,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截至目前已开展“五进”“六讲”志愿服务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5万余人,以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新气象>>>
种植户说:专家授课让人受益匪浅
近日,黔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双百”专家库成员、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特经站技术人员王慧文走进黔江区城西街道册山社区果树栽培技术田间培训现场,为街道7个社区的干部群众进行果树栽培技术的培训。
近200名社区干部和种植大户不仅认真地听取王慧文讲解脆红李、青脆李等果树栽培技术,还现场对栽培的环节进行实地操作,不少群众还将讲解的果树实用栽培技术、栽培环节全程录音、录像。
“今天听了专业技术人员讲的这些果树栽培技术,真是受益匪浅。”现场听完讲解后,种植户居民裴开成说,“虽然自己从事枇杷栽培有8年时间,果树产业却一直没有壮大起来。原来无论是从栽树到管理,完全没讲科学。”他一边整理笔记一边说,“要把专家的授课带回去,好好实践一番,争取发展壮大。”
游客说:“走出深闺”的非遗魅力非凡
“幺妹长得白漂漂,粉红衣裳水蛇腰,一早上山捡柴烧,要是你愿嫁给我,柴不捡来水不挑。”这是高亢的土家《五句子山歌》。每逢节假日,游客在黔江的各大景区内都能享受到当地非遗文化的盛宴。
节假日也是紫色的“芭拉胡非遗民俗小分队”最忙的时候,志愿者们的任务就是让众多非遗“走出深闺”,与广大群众零距离接触,展示黔江非遗民俗的独特风采。
近日,在黔江区马喇镇,“芭拉胡非遗民俗小分队”志愿者教游客唱后河古戏、南溪号子、阿蓬江帅氏莽号、六口茶等戏曲、民歌、曲艺,现场展示教学石鸡坨土陶、西兰卡普织锦、水车坪老街杠杠面、金溪竹编、曾氏正骨术、刘氏掐隔食筋等民间传统手工艺,让游客们直呼“过瘾”“好看”,纷纷为黔江非遗的非凡魅力点赞。
唐楸 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