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尹顺意 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本报讯 (记者 张莎)近日,走进黔江区城南街道青坪社区李家溪易地扶贫安置点,可看到一排排楼房白墙上写着很多有趣且醒目的标语:一步住进好房子,逐步过上好日子;脱掉贫困衣,穿上小康服……标语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据黔江区顺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尹顺意介绍,李家溪易地扶贫安置点是由28栋楼组成的一个开放小区,是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过去,搬迁群众在封闭的房间里烤炭火,安全隐患大;在楼道里堆放生活物品,消防安全和通行都受影响;垃圾随意丢弃,社区环境卫生保持难……400多户彼此陌生的农村群众搬进城市新社区,难免有些不适应。
为引导搬迁群众逐步实现从“融入”走向“融合”、从农民平稳过渡到居民,在民政、共青团、街道等部门指导下,尹顺意和社工团队先后对413户搬迁群众进行逐一走访调查,收集整理各类调研数据6000条,梳理出了5大痛点:一是社区生活难适应,二是新身份难认同,三是邻里难融入,四是依赖思想难转变,五是留守老人及儿童难照顾。
“专业社会工作扶贫服务既要帮助群众解决当前问题,还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尹顺意介绍,针对这些共性问题,社工们精准施策、各个击破。立足搬迁群众社区关怀、社区照顾、社区教育、社区互动、社区发展需求,他牵头搭建了“身份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经济融入、关系融入”5项系统服务框架。随后,四点半课堂、周末课堂、周末电影、爱心帮扶、政策宣讲、个案关怀、安全教育、文化培育等专业服务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在尹顺意和团队带领下,李家溪易地扶贫安置点建立起“社会工作+志愿者”模式,组建起一支由50余名安置区搬迁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协同参加社区治理服务活动400余次;尹顺意还协调黔江区内两所高校在安置点建立高校志愿服务基地,76名核心志愿者通过排班形式,每周定期来为安置点的孩子开展服务。
搬得出、稳得住,如今,400多户居民在社工组织帮助下,正逐渐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