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再访金溪,一片片“巴掌田”重新涌现生机。杂草杂木没了踪迹,经济作物旺盛生长。
这其中,800多亩的桑树、400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是67岁的滕树文、69岁的滕树长、73岁的陈正文这3个老汉干出来的。
“脱贫攻坚政策好,我们以前却只能看着别人致富眼馋。咱也能干,凭啥不能富?”滕树文说,3人年龄虽然大了,但干起事来不服输。常常天不亮就组队上山,将沉睡多年的土地唤醒。
“我当了3年书记,支持镇里新增了157个产业项目。但对‘等靠要’的,没批过一分钱。”李波说,经过3年多的努力,全镇桑园超万亩,2020年实现产值近700万元,户均增收1.8万元。2020年底,全镇全部脱贫。
“以前在村里,我60多岁都算年轻人。现在产业发展起来了,好多青壮年回来了,都干得有滋有味。”滕树文说,村里能用的地全部用起来,没有一块抛荒,这是他最满意的事。
“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的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黔江区坚持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鼓舞干部群众,激发出强劲的内生动力。”余长明说,26万亩特色蔬菜基地、15万亩亩产万元的立体农业基地、13万亩优质水果基地、8.3万亩优质桑园……在黔江,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有意愿、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全部参与了产业,获得了收益。
请回能人兴产业
多方带动谋致富
脱贫之后,黔江的干部群众还是干劲满满。“没到休兵的时候呢!要推动黔江加快从脱贫攻坚‘主战场’转化为乡村振兴‘示范地’。继续加油干,更幸福的日子在前头。”记者行走在黔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金溪镇上,一栋曾闲置多年的三层小楼里,传出密集的缝纫机声。这就是金溪镇“金溪被服”扶贫车间,本地人高红华从沿海地区回来,在这里找到了工作。“虽然工资比之前低一点,但是在家门口上班,能攒下来的钱还多了。”高红华说。
附近村民有120多人在这个扶贫车间工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1人,残疾人15人。车间负责人刘廷荣是被干部从外地请回来的能人。
几年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安主管刘昶被市卫健委扶贫集团派驻金溪镇山坳村任第一书记。刘昶走访调查后发现:村里的留守人员特别多,而且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如果金溪镇有一家被服加工厂,村里的留守群众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想法不错,但问题也很直接:加工厂从哪里来?刘昶经过多次走访后发现,山坳村退役军人刘廷荣在湖北省咸丰县拥有多家服装店和服装厂。为此,刘昶驾车前往咸丰县,专程拜访刘廷荣,请他回乡创业。
曾在广州创业的田维仙也是刘昶通过6个月反复沟通后,才返乡创建了护工管理公司,现在已经帮助159人稳定就业。在重庆各大医院,“金溪护工”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
这些被请回的项目和能人也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金溪被服”扶贫车间营业额不断攀升,刘廷荣与8个村(居)委员会签订协议,每年将产值总额的1.5%纳入各村集体经济中,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完善“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利益联结机制,黔江区每年落实3000万元股权化改革资金,多种方式带动困难群众发展。通过做实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助农增收,2020年当地累计销售扶贫产品超2亿元,贫困户稳岗就业超过2万人。
“2021年,黔江对已销号村、已脱贫户继续‘扶上马送一程’,保持脱贫政策、帮扶力度、攻坚态势‘三个不变’,继续着力补齐农村路、水、电、信、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短板。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用农村电商产业服务链推动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余长明说,近几年黔江涌现出400多名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有“三老汉”这样的“土专家”,也有刘廷荣这样的能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愈发成熟壮大,工作很多,还需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