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获全国“优秀”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2020重庆乡村振兴评选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党建引领党员带头 深度贫困县摘掉贫困帽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揭牌延长粉条产业链 助力群众脱贫增收
第0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获全国“优秀”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
2020重庆乡村振兴评选活动受到广泛关注
党建引领党员带头 深度贫困县摘掉贫困帽
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揭牌
延长粉条产业链 助力群众脱贫增收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敬重庆战贫英雄
中共荣昌区河包镇委员会:
延长粉条产业链 助力群众脱贫增收

本报记者 栗园园

    荣昌区河包镇,顺溜食品厂工人正在晾晒粉条。(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3月23日,春光灿烂。在荣昌区河包镇的红薯、辣椒育种基地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河包镇幅员面积71平方公里,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之初,全镇有核桃村、黄檀村两个市级贫困村,贫困人口有854户2708名,是荣昌所有乡镇中最多的。

  面对基础条件差、产业空心化、村民发展动力不强的现状,河包镇党委开始寻找脱贫之策。事实上,河包镇的粉条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素有“粉条之乡”的美誉,产品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然而,这两个贫困村并未与粉条产业“挂钩”。

  河包镇党委书记黎源说,那时,河包镇每年出产粉条5万余吨,相应也需要红薯淀粉5万余吨,但当地只能供应3000吨左右。巨大的原料“缺口”全靠在外购买。

  经过反复商议讨论,河包镇党委决定将当地粉条产业从二产向一产延伸,发动群众种植红薯。

  随后,河包镇党委进一步把做强粉条产业作为脱贫增收抓手,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镇发展起高淀粉红薯2万余亩,带动2000余名贫困户参与种植。

  村民将红薯加工成淀粉后,由当地粉条加工企业负责收购。收购价根据每年的市场行情、种植成本核算后制定。在此期间,为确保村民收益,河包镇党委还要求当地粉条协会对收购价格的制定进行监督。

  此外,围绕粉条产业配料供应,河包镇还发动农户种植辣椒5000亩、花椒1200亩,用来做酸辣粉、火锅粉等食品加工。

  截至目前,河包镇已新培育发展粉条生产企业18家、专业合作社46家,创建扶贫车间2个,粉条产业产值达到7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3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1500余元。

  家住核桃村的脱贫户杨树林就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此前,杨树林一家欠了一屁股账。随着粉条产业的发展,其妻去了粉条加工厂务工,他也种植了5亩辣椒。这两年行情好,两人年收入能达到7万元左右。

  黎源说,接下来,镇党委将着力推动粉条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粉条产业园的建设,助力产业向智能化、标准化升级;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粉条文化,通过粉条加工技艺展示、体验,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