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当先。当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着哪些难题,如何破解?3月17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智库办公室主任王茜就此话题接受了采访。
王茜认为,当下乡村人才振兴面临三重困境:
一是人才和农村劳动力的外部定价。人才劳动力的工资和收入参照的是城市工业或服务业水平,在县域生产生活严重依赖货币的条件下,农业为主的经营收益或服务农村的工资水平难以维系基本生存。
二是青年与在地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疏离。长期在外打工或就学的青年人受城市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与农村文化、社会关系发生疏离,难以融入村社的生产和在地生活,农业、农村不是正规性就业给年轻人带来社会压力。
三是在地财产关系的不稳定性。由于与所在地域缺乏财产和亲缘关联,乡村人才处于一个暂时性的、不确定的流动空间,阻碍了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
“乡村人才振兴,需要通过多重资源的撬动和整合来构建支撑体系,使人才融入到乡村的经济和文化活动中。”王茜建议,首先是要形成多方激励的配套制度和政策,为本土人才提供上升的通道,建立合理的基层干部绩效激励政策,加大服务乡村的评价考核权重,考虑结合集体经济组织设置人才股、技术股等,为人才提供土地、宅基地等用地制度的绿色通道,使青年人与村社建立财产关系,逐步在适合的村社建立本土化的教育、医疗体系,保障人才享有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
其次,要培育“在地性”与“公共性”兼具的共生文化。加强宣传教育和文化引导,转变人们对城市和乡村的观念,使回到农村和从事农业成为有尊严的工作,为人才振兴营造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
最后,应创新社会化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绿色通道,吸引新乡贤、新农人、艺术家、媒体人、高校青年等各类具有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社会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出台市民和农民联合创业的鼓励性举措,培育县域内部的创新型业态,激活城乡人才要素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