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达,越发达”,这是世界各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共识性经验;“要致富,先修路”,是各地谋求发展、推进治理的普遍性举措。只不过在加速全球化、高度市场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交通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要修的“路”,已非一条公路这么简单。谁更通达,谁更便捷,谁就能在区域乃至全球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刚刚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多次着墨重庆的交通建设,如“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成都重庆至上海沿江高铁、西安至重庆高铁”“实施重庆国际枢纽机场改扩建工程”“深化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论证”等;又或是以政策助力重庆加速冲向世界,如“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整体设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疏解三峡枢纽瓶颈制约,加快沿江高铁和货运铁路建设”“推进中欧班列运输通道和口岸扩能改造”等……无论是为重庆擘画的交通蓝图,还是联接重庆的国家通道,都赋予了重庆无比畅通的美好未来。
交通畅通,万事亨通。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即指出:“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的改良最为有效。”重庆地处西南腹地,江峡相拥,曾因交通不便,长期闭塞、落后。然而,从“绵延蜀道”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船运,再到今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坦途,见证了重庆人涌出三峡、冲向世界的梦想从未止步。从肩扛背驮、纤夫号子,到“船铁公机”齐头并进,重庆交通的变革,见证了西南重镇的崛起,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奇迹,也带来了区域治理的变革,奠定了重庆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
交通兴则重庆兴。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再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赋予重庆交通建设伟大而光荣的使命,也给予重庆交通建设诸多重大利好政策、举措。越织越密的水运网、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必将助力重庆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打通“关节”、活络“筋骨”,进一步增加与外地的联通方式,缩短与外地的时空距离,降低与外地的物流成本,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和资源配置,让本就衔接南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西南枢纽、内陆门户重庆,未来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