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 凸显保险价值中国种业酝酿怎样的变局?发现侵害孩子案件不报告会有什么后果?打造维护群众生活安全的“金钟罩”
第007版:聚焦2021全国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服务地方经济 凸显保险价值
中国种业酝酿怎样的变局?
发现侵害孩子案件不报告会有什么后果?
打造维护群众生活安全的“金钟罩”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告解读

发现侵害孩子案件不报告会有什么后果?
最高检工作报告给出答案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白阳 陈菲)加强未成年人的保护,一直以来是检察机关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用了重要篇幅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尤其是明示了不履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后果。

  去年5月,最高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性侵、虐待、欺凌、遗弃、拐卖、未成年人被组织乞讨等9类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情形,有关单位和个人须立即报案。

  该制度出台后,有人担心这项制度在实践中能否得到落实?从最高检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答案。

  最高检工作报告中通报了一个典型案例:湖南检察机关办理校园性侵案发现,某校两名负责人知情后既未认真核实也未向有关部门报告,依法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

  据最高检统计,该制度推行以后,截至2020年9月,各地通过强制报告立案并审查起诉的案件近500件。侵害未成年人隐瞒不报者被追究刑责,涉嫌违纪违法人员也受到了相应处罚。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检察机关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的工作方式,通过开发“强制报告App”等形式,进一步畅通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现、报告渠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一个重要修改,是明确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