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川区人民法院与保险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数据显示,2020年,南川区群众安全感达到99.5%,政法队伍满意度、司法公信力分别达到98.27%和98.36%。
高分背后,是南川区坚持把“百姓至上”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坚持民生为本,激发社会活力,以法治智慧和法治力量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
顺民意
引入商业保险参与社会治理
南川区居民李某借给朋友谢某5万元,多次催要无果后,李某将谢某告到法院,向法院申请诉讼保全。由于没有财产可供担保,在法院的建议下,李某向保险公司购买了执行保全险。法院随后冻结了谢某名下的5万元银行存款。官司赢了,李某顺利拿回了自己的借款。
执行保全险是南川区人民法院的“综治保险”之一。这一险种不仅破解了“申请执行人无担保物、担保物核查时间长”等难题,而且还极大提升了执行保全工作效率。推行一年多来,南川区已有500余人投保执行保全险,执行保全金额近3.9亿元,执行保全办理平均时限从7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以内。
将“综治保险”引入南川,是南川区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南川区一改以前政府单一化进行社会治理的局面,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将社会问题同保险补偿相结合,统筹事前防范和事后补偿,健全社会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破解了基层治理中政府“想为不敢为”、法院“单打独斗”、法律政策空白三大难题,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能。
南川是全市首个引入保险参与司法执行工作的区县。在南川区人民法院,还设立有专门的保险服务中心,开展驻点服务。利用保险杠杆效应服务司法实务,切实缓解了当事人经济负担、化解了执行风险、有效保障了当事人利益。
比如执行悬赏险就是以保险悬赏形式找人找物。在执行中引入悬赏保险,投保人仅需缴纳悬赏金10%的保费即可撬动最高5万元“找人险”和最高20万元的“找财产险”。
截至目前,南川区线上线下发布执行悬赏公告21期187人,55人迫于诚信和舆论压力投案履行。经群众举报成功强制拘传11人,执行到位金额640余万元。
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法院不再“单打独斗”,政府也不再“想为不敢为”。
2019年5月,南川区委政法委牵头,将“综治保险”引入南川作为一项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生工程摆上工作日程。
在政府主导下,南川区出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险方案》,保险公司开发出“基础保险”“特殊人群保险”两款综治保险方案,共涉及拥挤踩踏事故责任、高空坠物造成的人员伤亡、见义勇为等13项保障内容。目前,该区34个乡镇(街道)实现参保全覆盖,受益群众达68.7万人。
有了“综治保险”作保障,当治安、安全、稳定问题出现后,追究当事人责任仍不能解决的,就可由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主体直接参与问题调处,以保险赔付的方式推进问题解决。
“综治保险”的引入,还破解了部分法律政策空白的难题。
据介绍,南川区有电动自行车2万余辆,驾驶人多数来自中低收入家庭,车辆没有买第三者强制保险,也没有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针对这个问题,南川区公安局会同保险公司,对全区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核发临时信息牌和强制购买电动自行车第三者责任及乘坐意外保险。目前,该区共预登记超标电动车办理保险18574辆,登记注册、办理保险合标电动车1000余辆。
为民生
“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激发
社会活力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做好群众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何在基层工作中更好地维护群众权益,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南川区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于2020年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探索开展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极大提高了乡镇(街道)、社区和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社区吹哨,首先是要摸清群众需要。为此,南川区委政法委牵头,会同镇街、区级部门,把脉询诊探“病因”、开门问诊寻“医案”、集体会诊定“处方”,一地一策制定整改措施。
区公安局、区城管局等深入4个社区实地踏勘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监控建设等情况,分析治安防控体系薄弱环节,形成28项整治工作问题清单。针对这些清单,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小区业主代表会、发放问卷、入户走访等形式,全方位收集到群众意见建议106条。根据收集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最终综合研判形成涉及交通、消防、卫生等七大领域的36项具体整治项目。
为推动问题解决,南川成立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起项目联络人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各责任单位对照整治项目清单,逐一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责任领导、责任人,倒排时间表限期完成。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社区协调解决路灯安装、监控加建、道路改造、标识增设等实际问题28个。
“以项目为牵引,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整治工作的积极性,既有力推动整治工作开展,又提高了群众对整治工作参与率、满意度。”南川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比如为加强巡逻防控,几个镇街整合了700余名物业保安,试点“夜猫子巡逻队”和重点地区治安巡逻队,与公安巡逻互为补充,大大提高了几个地区的安全指数。
在整治过程中,南川区委政法委全程邀请群众对项目建设、秩序整治等工作进行监督,现场听取群众对整治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对部分项目建设和整治工作开展的细节进行调整,大幅提高了群众对整治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同时,结合整治不断推动共建共治。比如建立有奖举报、等级情报信息奖励等制度,发动群众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举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体民情
智能化成果推动平安建设
去年6月,在境外务工的合溪镇村民王某打算回家。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前期排查和建立台账的基础上,合溪镇党委书记张秋明第一时间得知了消息,便一直与王某保持联系,叮嘱他一路上做好个人防控。王某回到家中进行居家隔离后,张秋明又按照“四到位”原则,有力度有温度开展居家医学观察。最终,王某安全解除隔离。
事实上,南川区守住全市唯一一个“零确诊”区县的战果,智治支撑的作用一直功不可没。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南川区依托大数据进行重点人员筛查,与交通车辆、酒店住宿等数据碰撞,精准核查重点关注人员3000余人次,极大提高了社区排查工作效率。
同时,在非主干道出入通道,新建设安装、联网应用公共视频监控镜头100余个,采取“鼠标站岗+视频巡逻”的方式,有效管控重点人员,助力排查管控。
关注民情,南川区将智能化建设的成果还拓展到了平安建设的方方面面。
建成空地一体化应急通信技术与集成应用示范项目,用于抢险救灾、高空搜救、突发事件处置等。建成三级互联网信息监控中心,24小时开展网上巡查导控。
在网格化服务管理方面,自主研发了南川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础信息网上全录入、办事服务网上全管理、工作过程网上全监督、责任目标网上全考核。探索职能部门延伸网格服务管理事项“费随事转”制度,让网格真正成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组织节点,从而实现了区级部门推诿扯皮现象明显减少、信访总量明显减少、可防性案件明显减少,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的“三减三提高”目标。
智能化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到了农村地区。比如在大观镇,新建了100多个视频监控镜头,联网应用视频资源300余路,纵深推进人脸识别、人群聚集、人车布控、车案分析、人车伴随等实战应用,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与通信网络公司合作,鼓励、引导群众参与“视频监控进千家万户工程”,提升了农村地区视频监控覆盖率。
智能化的助力,拓宽了现代治理新路径,也筑牢了平安建设的新体系。
王静 刘廷 图片由南川区委政法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