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 融入新发展格局 以实干担当奋力谱写重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西部(重庆)科学城“一业一证”改革在全市推广苗绣“绣”出新生活1926年2月24日 杨闇公等人回到重庆筹建中共重庆地委
第005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
坚持新发展理念 融入新发展格局 以实干担当奋力谱写重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西部(重庆)科学城“一业一证”改革在全市推广
苗绣“绣”出新生活
1926年2月24日 杨闇公等人回到重庆筹建中共重庆地委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2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酉阳县小寨村脱贫户谭小华:
苗绣“绣”出新生活

本报记者 苏畅

    酉阳县车田乡,苗绣扶贫车间里村民正在绣制作品。(摄于一月二十八日)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2月20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小寨村风和日丽。在“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的院坝内,谭小华正手持绣针穿针引线,在她的勾勒下,绣布上的红花栩栩如生。

  “靠着这些‘针线活’,我不仅成功脱贫,日子还越过越红火。”谭小华说。

  谭小华是小寨村一组的土家族人,2014年,谭小华一家因学致贫,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供小孩上学,丈夫选择外出打工,谭小华自己留在家中,靠着种植“三大坨”(玉米、土豆、红苕)勉强维持生计。

  脱贫攻坚之初,为保障乡上的留守妇女、贫困群众稳定就业,车田乡政府引进酉阳县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打造“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组织大家参加由苗绣非遗传承人指导的苗绣培训,帮助他们初步掌握非遗项目“酉州苗绣”技巧,培训合格的学员可成为工坊车间内的正式员工。

  2019年3月,在村干部的介绍下,谭小华参加“酉州苗绣”培训,经过三个月的培训,谭小华成为了“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的一名“绣娘”。

  从农民变为“绣娘”,谭小华刚开始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在绣制一些精小图案装饰的过程中,谭小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作品。“起初我很着急,培训老师告诉我,苗绣是一门熟能生巧、慢工出细活的手艺活。绣制的时间长了,现在我对粘花、上绷架、配线、刺绣、缝合等步骤都很熟练,一个月可以收入1500多元。”谭小华说。

  2020年,谭小华一家不仅成功脱贫摘帽,还享受到政府的危房改造补贴,从逼仄破旧的老房搬进了新房。“过去怎么也想不到,我们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搬进新家后,谭小华用自己做苗绣赚的钱,为新家配置上彩电、冰箱等电器。“现在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人差不了多少。”谭小华说。

  “等过几年,我们家的房子还要盖上一层楼!”谭小华说,苗绣这门手艺让她对以后的日子有了更多的盼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