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着眼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立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产业因绿而兴旺,人民因绿而幸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理论创新,形成正确的绿色发展价值导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生态效益与经济增长的“双赢”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意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全面维护整个生态环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中实现良好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要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始终将绿色化、生态化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并作为生产活动结果的评价标准,进而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挥政府主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在完善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及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等基础上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拓展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完善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市场健康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护力度。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护工程,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和山水林田湖草休养生息制度,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共享绿色福祉。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坚决制止和严惩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让生态文明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全面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做好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明确各行为主体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形成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以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环保监管责任为主线,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果。强化人民主体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共同享用的生态发展格局,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没有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就无法实现战略性突破。科学技术在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大有作为,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先进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以绿色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发展新技术、培养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推动重点生态环境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要加快发展壮大新兴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随着生物科技、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逐步发展,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绿色化、智能化,更加注重低能耗、高效能绿色产品的开发、应用。按照生态环保标准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深化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技术水平。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生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充分发挥智库资源、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彰显科学技术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