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把城市边角地改造与公园建设结合起来的思路,由此出炉。根据市民建议,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像斑竹村这样共计50处边角地,被纳入改造。
为提高建设速度,北碚区规定,边角地所有权归谁,就由谁负责改造。这样一来,园城管委会、街道办事处甚至居民小区物业等主体都纷纷加入进来。这样一来,人力物力财力更加充足,大家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群策群力拿出了更符合当地居民需要的建设方案。
建设容易管护难。为此,北碚区专门设计了一套机制,采取“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实行建设单位直接管理、行业管理部门指导管理、社区居民直接参与管护的“三管”机制,使建设、管理实现有机衔接,避免了“重建轻管”。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当初规划改造的50块城市边角地,目前已经完成80%。这些小公园,广泛分布于北碚城区、蔡家、水土等北碚全域,面积最大的有60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3000余平方米。全部加起来,有近10多万平方米。
有意思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卢作孚先生在北碚建设了一座7万余平方米的北碚公园,该公园是北碚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如今,在城市品质提升中,北碚改造50块废弃的城市边角地,相当于又建成了一座“北碚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