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蚕桑焕发“新”活力重庆养蚕农户已达7.7万户
第018版:乡村振兴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老”蚕桑焕发“新”活力
重庆养蚕农户已达7.7万户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关新闻

重庆养蚕农户已达7.7万户
发种量、蚕茧产量均列全国第9位

  本报讯 (记者 龙丹梅)蚕桑产业因其易发展、收效快、无污染、利生态的特点,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正逐渐成为我市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重庆日报记者近日从市商务委了解到,目前我市有22个区县从事蚕桑生产,全市桑园总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含生态桑),有养蚕农户约7.7万户。2019年,全市蚕桑总收入达到10.8亿元,户均1.4万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

  市商务委市场体系处处长王顺辉介绍,重庆是我国蚕桑生产十大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市商务委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适度规模、重点发展”原则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稳步推进全市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年发种稳定在40万张,产茧1.4万吨左右,发种量、蚕茧产量均列全国第9位,荣获“中国十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

  在稳定蚕桑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市大力推广省力化、机械化设施设备,探索发展“基地标准化、养殖工厂化、设备智能化”新型养蚕模式,推广分段饲养、滚动多批次养蚕等新技术。

  据了解,我市围绕“种养分离”目标,应用智能化设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平台预设最佳温湿度,自动控制蚕室环境,实现添桑、除沙、消毒、上蔟和采茧等全过程智能操作,研发出全球领先、集智能蚕桑养殖设备、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平台于一体的智慧系统,实现了桑蚕业融合智能科技的创新突破。在奉节、巫溪、云阳、合川等蚕桑产业重点区县推广建设现代智能化养蚕工厂20余座。通过智能养蚕系统,将养蚕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二产业,并通过产业链后端融合第三产业,彻底颠覆了传统养蚕的理念与模式,使蚕茧养殖环节从传统的农民个体散养走入智能车间工厂化集中饲养,实现种桑和养蚕的分离,龙头企业通过收购桑叶而诞生了“桑农”这一新的职业,保护价收购使企业和蚕农、桑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稳定增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