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大桥饭店是镇上开了41年的老饭店。数十年来,乡亲们一直在这里吃酒办席,而张成书也是镇上出了名的“热心肠”,邻居有事都爱找她帮忙。
2006年,住在饭店附近的刘培书老人趁张成书空闲时把她拉到一边,说出心里盘算了好几天的话:“张老板,我一个人弄饭费力,你这里吃饭闹热,我来‘搭个伙’要得不?”
“要得呀!几十年老邻居,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张成书一口答应下来,并请刘培书当晚就来饭店吃饭,和自己的家人、饭店员工凑成了一桌。
在张成书热闹的饭店里,刘培书仿佛又回到大家庭,一顿饭吃得开胃又乐呵。
春节吃汤圆,端午吃粽子……
让张成书没有想到的是,这事很快传开来,陆续又有好几位老人上门表示,想“搭伙”吃饭。
最初,张成书和合伙人万昌辉商定,为老人免费供应三餐。可老人们都严词拒绝,硬把饭钱塞给她,不想“占便宜”。
为了让老人们放心吃饭,张成书和万昌辉商量出了收费标准:一日三餐,1人10元。
标准定下来了,14年来没有变,但张成书却执行得“不彻底”。代德纯是农村低保老人,张成书坚决不收他的饭钱。老人家过意不去,有时吃完饭偷偷扔一元、两元在张成书的灶台。为了让老人吃得心安理得、没有负担,张成书象征性地收了,隔几天又多加份肉。
见饭店有时忙不过来,不少身体硬朗的“低龄”老人还主动来搭把手。
下午时分,记者看到,张成之、王有书、周喜付等几位老人都坐在店门口,帮忙剥蒜、摘菜、剪辣椒。
“过去一个人在家,要么吃剩饭,要么不吃饭。在这里‘搭伙’几年,一天三顿吃得舒服,我身体都养好了。”80岁的王有书说,他特别享受在大桥饭店的时光,吃饭时闹闹热热,吃完饭大家坐在一起摆龙门阵,经常“笑得不歇气”。
春节吃汤圆,初二吃猪脚下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糍粑,夏天早上煮盐蛋……“温情食堂”天天都开,老人们也天天来“搭伙”吃饭。
“虽然这些客人没‘赚头’,但大桥饭店的伙食却半点也不马虎,做得好不好,全凭一颗责任心。”快人快语的张成书说,健康、养生、卫生是她供餐的“硬杠子”。
“温情食堂”会一直开下去
14年来,在张成书饭店“搭伙”的老人前后共有30多人。有的老人“走”了,又有新“搭伙”的老人加入进来。
两年前,一直在店里“搭伙”的陈烈琴和张成在两位老人卧床不起,张成书还开辟了“送餐”服务。每天一日三餐,她会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家里,甚至端到床前,等老人吃完再来收碗,并不时关心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
如今,张成书自己也是71岁的老人了,几个儿女多次建议她转让店铺、进城共享天伦之乐。“说真的,我也心动过,可每次给老哥哥老姐姐们提起这个话题,他们表面上支持理解,神情却很落寞,我哪里能放心走哦?”张成书说。
为了让老人们能有个好好吃饭、好好聊天的去处,张成书决定继续坚守在这间不起眼的老饭店里。可是她自己也在变老,今后饭店该怎么办?
令人欣慰的是,张成书的坚持,让她当厨师的侄儿周国辉深受感动。
周国辉说,到哪一天张成书干不动了,自己会把饭店接下来,把老规矩传承下去,继续照顾来“搭伙”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