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以5G技术助力党建工作不断创新着力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第012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5G技术助力党建工作不断创新
着力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观察

着力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江薇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高,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生力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纽带。目前,重庆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中还存在顶层政策设计缺乏、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畅、创新服务体系运行梗阻多等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创新政策协同、科技成果转化、可持续创新要素投入三个重点方向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政策协同形成机制。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从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常态的部门协同机制着力,整合资源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机制。细化和落实长周期考核与过程管理更新、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把竞争力评价重点放到更加强调技术创新、硬科技、创新团队领先性等具备核心创新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上来。增强业内同行、国外专家、风投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项目申请、认定中的参与度。通过企业的成立年限、规模、行业特征等实施分阶段的评价标准与灵活的筛选机制,真正遴选出能成长为独角兽的企业,提高政策实施效能。二是建立常态的部门协同创新政策形成机制。建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相关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对创新及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协商。某个部门主导的政策,在其制定、实施效果反馈、矫正过程中,相关部门都要参与进来,这样既可实现各部门政策的衔接性、互补性,又可避免单个部门的视野局限,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破除企业数据孤岛。在全市“数字重庆”云平台建设中,要将企业科技创新数据作为主题数据库之一,打通统计局、税务局、经信委、科技局之间关于企业的科技创新信息。三是建立社会各方协同参与的创新政策形成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专家库,不断优化遴选企业战略、产业经济、技术等各领域专家入库。成立中小企业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动态遴选专家库专家进入,同时根据政策覆盖范围,遴选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参与。这样既可避免部门的闭门造车,也可避免企业的视角、站位局限。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实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一是细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化的体制机制。改变固有的“大学基础研究——企业商业化运营”线性科技成果合作与转化思维,向自办企业、合作转化、技术转移、技术成果出资或入股等多形式、多主体的共生协作模式转变。出台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需求开展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的实施细则,各级政府应当通过政府采购、研究开发资助、示范推广等方式重点对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成果实施转化。二是落实完善科技成果权益的激励与管理。进一步落实新修订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鼓励单位授予科研人员可转让的成果独占许可权。试点取消职务科技成果资产评估、备案管理程序,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投资监管机制,进一步放宽股权奖励主体、流程的限制。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建立基于技术成熟度的成果转化体系、科技成果信息披露机制、成果转化收费模式等,激励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风险分担意识,改变目前看重前期转化的短期收益,而不愿积极参与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后期成果转化收益的现状。选择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示范,通过成立独立运营的高校技术转移公司,帮助科研团队高效对接市场。

  形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的资金、人才、数据支持机制。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资金投入、人才投入、信息分享等方面加强支持和服务,助推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规律的长期稳定资助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链和投融资机制,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尽快产业化。进一步推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专利综合保险、融资租赁等,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为优质企业进入“新三板”、科创板上市融资提供便捷通道。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建立金融资本介入创新创业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设立由民营资本主导、风险自担的科技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低成本金融服务。二是完善可持续的人才投入机制。利用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科研院所对接平台、高端人才市场、海外人才交流等多渠道引进企业所需的高端科研人才,并通过政策支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吸纳优秀人才。建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的外部培养机制,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的动态学习平台。以市场化方式,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技术转移学院,开设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训课程。三是构建畅通的科技信息分享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以重点产业领域为方向,全国以及全球产业信息、企业信息、专利技术信息为基础,编制知识与技术大数据图谱,构建向社会开放的产业与企业技术创新地图,让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快速有效接触到技术创新的前沿信息,并能快速识别自身在行业中的技术与产业位置,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