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让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短时间内,2万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要直达基层,这一要求怎样落实?效果如何?
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各地,走访企业、百姓,与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负责人面对面,深度调研这一特殊之举。
钱从哪里来?
特殊之年,既有决战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又有疫情冲击下保就业稳民生的硬需求,还要努力扩内需、促创新、补短板……每项工作都不容有失,每项需资金“加油助力”。
钱从哪里来?
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提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5月下旬,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新增两个“1万亿元”安排——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光普看来,2万亿元是考虑了疫情之下各地政府支出、国家全口径财政收入支出“四本账”和经济运行总体形势等,统筹评估和测算后定下的“盘子”。
一个“1万亿元”通过增加财政赤字规模实现;另一个“1万亿元”通过抗疫特别国债筹资,均采取了市场化筹集方式,公开招标发行。
6月15日,财政部召开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工作视频会议。同一天,财政部对外发布通知——6月18日将首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上联财政部、下联各承销团成员的系统和数据,都需重新进行调试准备。“那是通宵达旦的三天。”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总监敖一帆说。
6月18日上午,第一、二期抗疫特别国债招标开始,一个个投标价位和投标量不断呈现在系统中……
7月30日11时35分,随着财政部直达资金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库司司长王小龙按下“确认中标”按钮,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圆满收官。
分给谁花了?
钱分给谁花?按照中央部署: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补贴补助实名台账,确保流向清晰可查,决不允许做假账,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时间紧迫,钱如何直达到基层?
一条“高速路”——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应运而生:在保持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不变、地方保障主体责任不变、资金分配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的原则,完善相关资金分配和监管程序。
“蛋糕”如何精准分配?
“中央切块”——财政部统筹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受疫情影响程度、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和抗疫相关支出需要、落实“六保”任务、财力情况等,综合评估测算,将资金按照相关因素“切块”给各个省份,指明专门用途。
“其中,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湖北省直达资金分配也最多。”财政部直达资金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预算司司长李敬辉说。
“省级细化”——省级部门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的资金使用范围要求,细化资金分配到市县的方案。
“备案同意”——省级部门将细化到基层的资金使用方案报财政部备案同意。
“快速直达”——备案同意后,省级财政部门限时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
如何“瞪大眼睛管好资金”?
财政部副部长、直达资金监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许宏才介绍,财政部创新制度建设,着手构建覆盖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全过程的制度体系,紧急搭建资金监控网。
6月30日晚,全国财政系统超1.58万人同时在线!各级财政部门同时推进,进行直达资金指标导入以及接收、记账和分配下达等工作。
7月1日上午,中国首个财政直达资金监控系统运行成功!
花得好不好?
“直达资金被用在了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扩建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上。”新疆国际陆港物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毅说。
在湖北武汉,47.26亿元直达资金用于支持11个中心城区医院改扩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记者在各地调研中,看到了直达资金落地见效的一个个场景。
“直达政策效果日益显现。”财政部直达资金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潘风华说,截至10月底,除3000亿元用于支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1.7万亿元实行直达的财政资金下达1.695万亿元,实际支出近1.2万亿元。
0.7%!中国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增速实现转正。“经济稳定恢复,其中有直达资金的关键助力。”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
“我们正会同国库司、信息网络中心等司局加快总结此次直达中的成效做法,积极问计于基层。下一步,将研究提出明年直达机制资金范围和工作方案。”财政部预算司综合处刘彦博说。
(记者申铖、吴雨、王昆、董博婷、吕光一、王阳、张晓龙、胡拿云)
(据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