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 深耕精耕都市品质 母城焕发崭新风采扎实推进健康扶贫 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第020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一版 下一版 
渝中区 深耕精耕都市品质 母城焕发崭新风采
扎实推进健康扶贫 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渝中区 深耕精耕都市品质 母城焕发崭新风采

    东水门大桥至储奇门江岸段局部(效果图)

    山城巷

    双钢路老旧小区改造

  如果说重庆的魅力在于独特的山水城市风貌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么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区,则是重庆城市风貌和特色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是重庆的根和源。

  近年来,渝中区始终坚持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建设要求,扮靓“都市客厅”形象,彰显“重庆母城”特色,改善人居环境,让渝中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优,人民群众更具获得感、幸福感。

  两江四岸 扮靓都市客厅

  珊瑚公园将新增市民大草坪,增强亲水性;东水门大桥至储奇门江岸段将打造集观江、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市民亲水空间;朝天门的大梯道、缆车、河街、老码头等记忆元素也将陆续回归……

  这一系列值得期待的变化,正是渝中区加速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围绕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打造“重庆地标、灵魂和精华”的目标要求,渝中区坚定扛起主城核心区责任,把两江四岸核心区作为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区,高标准细化设计方案,高品质推进项目建设,彰显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

  据介绍,渝中区在两江四岸核心区建设中承担了11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60亿元。其中,今年将重点实施其中29个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08亿元。截至今年9月,WFC观景平台提升等项目已经完工,解放碑地下环道(三期)、雷家坡立交、解放东路、解放西路改造等项目正在加紧实施,珊瑚公园片区(东水门至储奇门段)、山城巷风貌整治、戴家巷风貌整治、解放碑商圈品质提升等多个项目已正式开工。

  此外,按照关于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工作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渝中区还将实施整治朝天门、珊瑚公园、李子坝、黄沙溪四大空间节点,大溪沟段、化龙桥两段贯通工程以及菜园坝段岸线工程,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

  山城步道 串联母城记忆

  过去,在重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重庆一大怪,坐车不如走路快。”

  依山而建、结构立体的渝中区,最能体现重庆的这一特色。因此,在渝中区的大街小巷中,分布着四通八达的步道系统。

  山城巷便是其中之一。山城巷是重庆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街巷,全长1748米的步道,爬坡上坎,串联起老重庆的上下半城,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吊脚楼、穿斗房,还原了最真实的山城风貌和生活。天主教仁爱堂旧址、厚庐、长乐永康石朝门、亦庐石朝门、体心堂42号民居等历史建筑屹立其中,讲述着抗战时期的重庆故事。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城市步道除了承载昔日的通行功能之外,也逐渐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场所,更是外地人感受山城、品味重庆的特色纽带。

  为此,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渝中区以市级步道为重点、以“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为骨架,通过设施更新、环境打造、文化植入等方式,加速推进了山城步道的改造和建设,让它们在发挥城市慢行系统功能的同时,还将承载起彰显山水风貌特色、串联城市历史文脉、讲好山城故事的城市名片功能。

  目前,“微更新”后的山城巷更具“山城味”。沿途推出了10多家有特色的“老店”,包括传统的小吃、手工、咖啡、酒馆、茶馆等,每一家都极具重庆特色和烟火气息。

  半山崖线步道的首开段正在加紧建设,佛图关步道、三层马路步道等项目已经建设完成,串联起了轨道二号线李子坝站、贰厂文创园、史迪威将军旧居、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等城市文旅地标。

  西南大区步道串联起桂园、周公馆、特园、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等人文遗产,其中的曾家岩临崖步道一期、枣子岚垭步道已建成。

  此外,两江三桥步道渝中段的东水门大桥升降梯已开工建设。环城墙步道现已完成南纪门—通远门、定远门—临江门等标段,形成“古城墙炮台”“打枪坝水塔观景平台”等驻足观景点,深入挖掘了古城墙历史文化,并开发游览引导公众号,将文化宣传与路线引导相结合、将历史文脉和智慧旅游相融合。

  小区蝶变 留住城市温度

  更换防盗网、拆除雨棚,外墙和阳台都摆得干净整洁了;社区里的花园不仅铺上了新地砖,种上了花草,还增添了羽毛球场、座椅、塑胶健身步道等设施……前不久,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双钢路社区刚刚完成老旧小区一期工程的改造,旧貌换新颜,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过去老旧的居民楼,在艺术涂鸦下焕然一新;阶梯上,时不时便会出现“轻轨穿楼”“索道”等山城独特景观;电线杆、围墙上的画作与照片,刻画着关于老重庆的记忆……枣二巷片区的改造,不仅仅给这里的居民带来了居住环境的变化,还将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让这里成为渝中区新晋的热门“打卡地”。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类似的老旧小区还有很多。这些小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记录了城市的变迁,它们虽然在管理、基础设施方面滞后了,但又拥有不可复制的年代感和城市印记。

  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为此,近年来,渝中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拒绝大拆大建,坚持在有限空间追求无限创新的理念,打造“完整社区”,精雕细琢每一栋楼宇、每一条街巷,下足绣花功夫开展背街小巷“微改造”、老旧小区“微整治”、城市空间“微更新”和老旧楼宇“腾笼换鸟”,让社区在焕发新貌的同时,又不丢失城市味道。

  今年,渝中区共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24个项目,涉及建筑面积约156万平方米。

  王静 刘廷

  图片由渝中区住房和城市建委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