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黑衣、黑帽子,作为川美油画77级“明星班”班长,中国“伤痕美术”代表人物,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高小华的“出场”很低调。当他在展厅看到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时,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幅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跨越42年,如今它又回来了。”高小华教授说。
对于母校,高小华有着深刻的情感和记忆,他曾多次“梦回”黄埆坪老校区。说起学校的老师,高小华如数家珍:绘画系主任刘国枢、带大家去油田的王大同、与大家共度毕业创作时光的魏传义,还有意气风发、最受同学们喜爱的两位青年教师——杜咏樵和马一平。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人体解剖课”老师吴成琨,把每堂课都演绎得生动有趣。用高小华的话来说,尽管那个年代物质严重匮乏,但川美人从不缺乏对艺术执着的理想和热情,以及奋发进取的精神。
《为什么》是高小华的成名作。记者看到,画作里,缠着绷带的年轻人,用质疑、困惑的眼神发出无声呐喊:为什么?这幅作品正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
除了《为什么》,《父亲(版画)》《春风已苏醒》《春》等“伤痕美术”名作此次也回到母校展览。
高小华说,从上世纪的“伤痕美术”“乡土绘画”,到85新潮及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验”,再到当代艺术,川美人从未缺席,创造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史的一段“神话”。
面对崭新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高小华认为应充分发挥美术馆的收藏陈列、巡回展出、研究、教育、社交等五大功能。“如果能把美术馆这5大功能都做好,那么它就是一个成功的美术馆,而不是一个撤了展览即是空的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