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涪陵卷烟厂动力车间工作人员实时监控能源管理系统 |
智能制造是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可靠保障。近年来,以“数字重庆中烟”建设规划为指导,重庆中烟致力于打造公司智能制造运营中心和工厂智能制造平台,构建“公司+三厂”一体化管控、全方位协同的智能制造运营管控系统,积极谋求传统生产向智能制造的转变。
着眼生产一线
提升智造水平
涪陵卷烟厂是重庆中烟中、高档产品生产以及新产品试制、试样基地,也是重庆中烟智能制造的先行军。
2015年5月,涪陵卷烟厂易地搬迁至李渡工业园区,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新厂建设过程中,该厂全力挖掘特色品牌专线工艺特色和加工特点,融入更多创新元素和智力成果,在生产制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该厂深入推进智能生产管理,精心打造了特色产品专属生产线。制丝生产线采用全自动开包机器人、自动图形识别等智能技术,实现了集中自动控制。建设物流高架库,采用AGV小车等智能设备,实现了生产原料、辅料、备料与生产线的无缝连接。
生产排产上,该厂借助MES系统大数据平台,运用先进的排产算法,统筹库存总量、计划总量、产品结构、品类规格、物料库存、销售订单、设备产能、运行状态等信息,以获取“最少生产时间、最少换牌次数”为原则,编制月度作业计划,并根据实时生产数据、及时调整工序、机台,实现了生产系统的协调连贯,最大限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厂对整个生产现场采取总线控制技术,实现对生产运行各环节、流程、机台(工序)的全程和实时监控。尤其是生产过程采用MES系统和SPC在线数据采集、分析监控平台,建立了涵盖从原料源头到生产制造过程,再到客户终端的全方位、多维度智能管控。并建立了三级能源管控体系,对水、电、气等能耗指标实现自动采集和数据初步分析。
同时,涪陵卷烟厂深入推进智能质量管理,实现生产过程分段处理、制丝生产全过程SPC控制、质量信息实时共享、质量信息反馈跟踪。
深入推进智能设备管理,着力提高管控信息应用水平,强化设备运行监管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深入推进智能成本管理,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标煤)从2015年的15.3公斤降到6.7公斤,单箱综合能耗每年递减20%以上。2018年,全年实现降本增效633万元。
深入推进智能物流管理,资源整合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工业每年能节约库房的投资、使用、折旧、能耗等成本260万元左右。商业仓库资源利用效率提升15%以上,工商每年物流运行总费用节约700万元。
以涪陵卷烟厂为先行,重庆中烟重庆、黔江两大卷烟厂也不断将智能制造推向纵深,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的网络化控制升级、弱电安防系统数字化改造、各信息化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大数据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着眼科学运管
强化体系支撑
“智能制造不是生产环节的单打独斗,而是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重庆中烟相关负责人说。
重庆中烟智能制造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打造物联网和云计算赋能平台为出发点,支撑重庆中烟智能制造“1+3”一体化管控模型落地。以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着力点,以建立新一代超柔性、自学习、自优化的精益智能化生产模式为落脚点,通过“构建一个体系、建设一个平台、打造四个协同、抓住三个统一”开展智能制造建设。
“一个体系”即“公司+三厂”的一体化管控、全方位协同的智能制造运营管控系统体系,也就是重庆中烟智能制造“1+3”一体化管控模型的建设。
“一个平台”是基于重庆中烟智能制造巅峰(PEAK)运营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制造管理平台。公司层面,建立一体化制造执行管控模式;工厂层面,建设工厂指挥中心和制造信息平台。
“四个协同”为产研协同、产供协同、分布式生产协同、产销协同。
产研协同上,重点建立起研发(工艺、标准)与生产(计划、过程控制)之间的联系,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质量控制与保障模式。
产供协同上,重点与市场需求和生产计划对接,合理规划库存布局及物资供应,提升物流仓储效益和响应速度通过原辅料备货策略衔接产供,结合不同生产消耗预测,实现更精细化物资供应和库存管理。
分布式生产协同上,重点建设以生产计划为主线,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的业务协同机制,实现公司”1+3”的一体化管控模式和资源配置优化。
产销协同上,重点建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市场需求与生产制造协同机制,实现产销存平衡,降存销比,提高生产效益。
“三个统一”指抓住公司和生产厂业务管控模式、技术体系架构、数据技术标准的统一,“中烟+三厂”同步实施,一次性实现集团化一体管理,实现公司“大集中、大整合”的管理目标。
智能制造的“1143”建设,将支撑起“数字重庆中烟”企业战略的落地、实现公司智能制造“1+3”一体化管控模型,使生产变得更“聪明”,管控变得更加高效。
唐勖
图片由重庆中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