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全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营商环境“四点”发力 打好职教改革创新牌
第019版: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上一版 下一版 
垫江全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营商环境
“四点”发力 打好职教改革创新牌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
“四点”发力 打好职教改革创新牌

    沐浴晨光的学校行政楼

    同学们在智能教学工厂学习

  日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遴选结果公布,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在专业群建设、劳动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社会培训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共有4个典型案例成功入选表彰名单。

  据悉,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是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的重点项目,其中获评的6个大类共60个案例代表了我市中职教育改革典型成果,对推动中职教育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中职教育改革典型案例为何会花落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学校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过程中,如何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倡议,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走进四川仪表工业学校,一探究竟。

  专业之变

  “三对接六共同”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

  2019年11月,四川仪表工业学校牵头与38家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了重庆工业自动化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充分发挥行业资源和优势,通过“三对接”形成以“六共同”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共建专业模式,群策群力打造工业自动化职业教育品牌。

  事实上,早从2012年起,四川仪表工业学校便依托重庆市重点专业、重点特色专业、示范校建设等项目,联合校行企开展了基于“三对接六共同”合作模式共建中职专业群的探索与实践。

  据了解,以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为核心,电气运行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和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为支撑的智能控制及仪表专业群是四川仪表工业学校的特色专业群。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三分三合”多元评价,实现了“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职业能力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对人才要求、专业课程标准与企业人才质量标准”的有效对接。

  “‘三对接六共同’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去专业群建设存在的核心专业目标岗位群单一、专业引领不强、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使老专业重新焕发活力,促进了专业群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学校校长李波介绍。

  近年来,通过实践,学校牵头开发的2个专业教学标准已经成为国家标准,1个岗位职业标准成为全国行业培训、命题、认证的职业标准依据,集群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改革范本。

  队伍之变

  “一核双元”创新培养高水平“双师”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打造一支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做出一系列创新高效的落地实践。

  大师领航,集群共进。以官伦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张晓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核心,学校通过组建“学校和企业大师+学校骨干教师+企业技师”研修共同体,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跨专业发展4个方面对教师队伍进行引领,全力推动“教学+实践+教研+大赛”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

  “职教队伍的发展,除了技能名师引领,拓宽培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也必不可少。”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于此,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双元培养模式,通过在校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入企加强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培训,以教学能力与岗位能力相结合、专业建设能力与项目建设能力相结合、教研能力与技能大赛能力相结合的“三结合”培训方式,实现队伍能力结构的提升。

  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四川仪表工业学校探索形成的“一核双元”创新培养体系,带领全校教师驶上双师型成长的发展快车道。

  如今,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82.3%,教师参加各类大赛,获国家级奖12项,获市级奖30余项,教师得到提高和锻炼。其中重庆市技术能手2名,重庆市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重庆市教学专家工作室1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重庆市“巴渝工匠”1名……一支德、知、能全面发展的“双师”型队伍正在校园里逐步形成。

  德育之变

  “313”体系打开全方位劳动育人新实践

  每天,在四川仪表工业学校都会看到一些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在校门、教学楼、食堂等场所,不仅认真检查与监督着全校学生的学习、卫生、劳动等各项行为,自己也带上劳动工具,积极地进行着校园公区清洁。

  他们是来自川仪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而这项活动,正是学校坚持常态化开展了27年的劳动实践周。劳动周以校园文化“四仪”命名,涵盖劳动主题活动、文明监督岗、专题教育课程等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中为全校学生深植劳动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直以来,四川仪表工业学校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除了打造“四仪”劳动周平台,学校还积极抓氛围、抓课程、抓实践,开拓社会、校园、家庭劳动“三资源”,成功构建“三抓手、一平台、三资源”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全方位的劳动育人。

  以课程为例。学校立足职教特色,全面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开发校本教材《“四仪”劳动教育读本》,通过落实“5+5”课程教学模式,实现课前5分钟、课后5分钟集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7S管理模式主题教育,让学生的劳动意识在课程育人中提升。

  以劳育人,全面发展。近4年,该校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79项,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技能高手、创新创业人才层出不穷。学校劳动教育经验在全市40多所中职学校进行了交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服务之变

  聚焦特殊人群定制技能培训

  一所职业学校该如何发挥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履行好职教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展高质量的社会职业培训,解决特殊人群就业,是四川仪表工业学校用行动作出的答案。

  自2010年以来,四川仪表工业学校便与重庆市西山坪教育矫治所、重庆市康复教育矫治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坚持开展了长达10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效帮助特殊人群掌握职业技能,重新融入社会。

  “鉴于培训群体的特殊性,我校在充分调研后构建了分层次阶梯化的培训体系。通过常规分期培训、特色专业培训、集中升级培训这3个阶段培训,满足不同层次的特殊人群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开发了1本《维修电工》职业培训教材,建立了相应的培训资源库,设计了制作小夜灯、照明电路安装、发动机原理、鲁班锁、选茶品茶等培训模块,同时通过开展专业技能比赛,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基础知识,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职业培训让我不仅重拾了劳动技能,也重拾了好好生活的信心。”培训后,不少人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据了解,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来,学校共培训学员14465人,其中获初级工证书人员达99.86%,50%的学员职业技能鉴定从初级提升为了中级。通过近10年的追踪统计,学校有效提升了职教服务功能,对维护社会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明鑫 刘洋 图片由四川仪表工业学校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