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如何将昔日穷山恶水之地变成产业兴旺新农村?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乡工作队主要实施了“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加快打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三年里,驻乡工作队协调和筹措资金1.47亿元,推动中益乡新修、改扩建公路167.5公里,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处,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维修,改造房屋598栋,新建卫生院、幼儿园、康养院和7个村便民服务中心,改扩建2所小学,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此,我们的第二步即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李建树介绍,以往中益乡群众主要种植玉米、红薯、马铃薯“三大坨”,如今已发展起中药材、经果林1.8万亩,养殖中蜂8000余群。目前,中益乡粮经种植比已从9∶1调整为1∶9。
第三步则是为中益乡谋划“中华蜜蜂小镇”发展定位。三年里,工作队争取帮扶资金1.37亿元,借助四川美术学院等社会力量为“中华蜜蜂小镇”的乡村旅游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等。同时,积极协调银行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发放“黄水人家”贷和扶贫小额信贷260人次1272.5万元,协调人民银行、农行等捐款300余万元发展黄精、蜜蜂等产业。
“我们‘三步走’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走农旅融合发展的脱贫道路。”李建树介绍,截至目前,中益乡已发展“黄水人家”125户、民宿17家。2019年,全乡乡村旅游收入达320万元。
以华溪村先锋组偏岩坝为例。这个地方以前被老百姓称之为穷山旮旯,但风景优美。2019年,驻乡工作队将这里列为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基地后,穷山旮旯变为了秀美土家。
两年里,工作队不断挖掘偏岩坝田园风光和传统土家农俗文化,协调融创集团对偏岩坝院落整体环境进行提升,美化了每家每户的农家庭院。同时,引进餐饮龙头企业“一对一”结对帮扶培养当地村民的经营理念,2020年4月15号,偏岩坝有7家农家乐开业,半年时间,农家乐户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
卖土货——消费扶贫销售农特产品1870万元
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乡工作队驻乡三年里,帮助中益乡贫困群众发展了不少种养业项目。“产业好不容易发展起来了,如果出现卖难,必将打击群众的信心。消费扶贫是条路子。”李建树在工作队动员会上说,“我们必须让中益农特产品从农民的田间送到市民的舌尖,再让这些好品质的农产品由市民的舌尖深入到大家的心间。”
于是,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从线上、线下同时发力,一场场直播带货在中益乡间火热起来,一次次“周末扶贫集市”进城摆了起来。
2020年6月5日上午,首场中益乡“周末扶贫集市”在南岸区行政中心开张,南岸区机关干部职工到展销摊点积极选购,总计购买金额2.9万元。当日下午,该集市又紧锣密鼓在市委办公厅摆摊展销,短短两个小时,这里的干部职工购买农特产品3万余元。
“我们落实了专人专班推进消费扶贫,销售中益乡及周边乡镇的蜂蜜、莼菜、辣椒等30余种农特产品。”李建树说,此外,驻中益乡工作队还加强与扶贫集团成员单位的沟通衔接,全力做好扶贫智能专柜、线上销售、定向供销、产销对接等工作。据统计,今年以来,扶贫集团购买和协助销售石柱农特产品达1870万元。
“如今,中益乡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最后冲刺、全面交账、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李建树表示,“我们工作队将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人员不换、作风不散、力度不减,确保中益乡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