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岸区施光南剧场啦啦操表演 摄/郭旭 |
 |
南岸区弹子石广场,重庆文旅推广文艺演出表演川江号子 摄/郭旭 |
“双创”推动下,南岸不仅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事业同样蓬勃发展。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多次得到文旅部领导及专家表扬。
公共文化服务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南岸紧紧围绕“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旅游、社会治理”融合发展五大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打造具有示范性的亮点。
创新标准化建设
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构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同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政府应向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硬件设施条件、人员配备等明确规定,体现了“国家标准兜底线,地方标准促特色”的分级保障思路。
南岸区与市市场监管局、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合作,结合自身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际,以公共图书、文博艺术、数字服务、文化志愿、群众文化等五个领域为重点,探索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该标准化体系为西部首创,成为南岸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技术支撑。
创新均等化建设
均等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南岸区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文化促进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和基层社会建设。全面提档升级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活动走进各个领域,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志愿者队伍,将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带入农村。
南湖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散”小区,是南岸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地带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区域。该社区以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为引领,坚持益己、益人、益家园“三益”理念,探索出一条“党建强基、空间塑形、志愿聚力、平台造血、科技赋能”的新时代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为不同群体提供均等化服务。社区在2万名居民中发展了6000名文化志愿者,有效发挥了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和社区治理水平,促进了辖区房屋资产保值增值,形成了“近悦远来”的公共空间。
创新社会化建设
社会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动能。近年来,南岸区转变发展思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整合社会力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金不足难题,丰富了多元文化产品供给。
南岸区文化馆通过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建设戏剧分馆303艺术剧场。剧场每天根据文化馆总馆免费开放政策,定时向公众免费开放3个活动空间,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并打造了“全民戏剧工作坊”“青年戏剧孵化计划”等公益性群众文化品牌。同时,剧场连续打造了两届“重庆南滨国际戏剧节”,向市民免费开放,每年吸引近60万人次参与。
创新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式。南岸区通过积极推进“重庆市群众文化云”南岸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有效结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个性化定制,有效提升了数字化服务能力。
南岸区与喜马拉雅合作,在全区选取村(社区)、旅游集散中心、医院、景区、交通换乘点等17个公共场所,建设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在这些图书馆,群众除了可以享受喜马拉雅海量有声书服务外,还可以通过“南湖之声”“峡口之声”等社区电台,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创新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趋势。南岸区立足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利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示范区”共创的独特优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社会治理、城市更新、乡村文化振兴等领域有机融合,不断扩展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
南山街道放牛村通过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打造了“南山桃花园”、“映山红园”、文化休闲广场和乡情展览馆、南之山书店等项目。同时,村民自发组织文艺演出活动,繁荣特色文化,建设共享文化空间。目前,该村已跻身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成为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