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怎样才能让村庄的清洁成为常态?
去年初,沙坪坝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基础薄弱的四楞碑村首批入选。
在走访在家和常住城里的村民后,村里建立相关机制,激发村民清洁环境的内生动力。
行动从难度较小的圈养鸡鸭开始。村里先是鼓励会竹艺的村民编宽1.5米、长1米的竹篱,用象征性的价格批量收购后,交给村民圈养鸡鸭。这一下就激发了上年纪的村民的积极性。去年以前,80岁的邱永良不愿意圈养鸡鸭。后来他利用竹编手艺编竹篱收入了两三百元,又将这些竹篱圈出屋后一片竹林圈养了二十多只鸡。
村里根据党员和群众代表意见,制订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细则,分十个方面打分,将参与的村民户按整治效果,分为优秀、良好、鼓励三个水平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小奖励、列入光荣榜,并挂上不同颜色的门牌以示表彰。
“原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动’的居民户现在很积极。”村支书王志勇说。岚天湾社的程可清、程可华两兄弟搬到青木关镇上居住,为了在光荣榜上“不落下风”,两兄弟每月骑摩托车回来两次,清扫院坝和后阳沟的落叶、杂物,顺带维修老房。最近一年,他俩每次都能获得鼓励奖。
花草葱郁 比城里还安逸
记者在四楞碑村采访时,邱永良老人和老伴陈帮碧正在院坝里编竹篱。院坝里干干净净,月季绽放,兰草葱郁。最近一次评比,他家得到“优秀”上了光荣榜,成为左邻右舍环境整治的典范。
“没得鸡粪鸭粪,苍蝇都少了。”陈帮碧说,“习惯了干干净净,不管以后村里收不收竹篱笆,我们都要把鸡鸭关着养!”
除了做到基本的整洁,还有不少村民着手把自家院坝改造成“花园”。村民朱应兰专门去北碚买了杜鹃、串串红、黄金万两等花木栽植在院坝边,实现每季都有花可看。“公路边那张大宣传画就是拍的我家!”朱应兰很自豪地说,以前不爱“回农村”的儿子,现在也爱带着孩子回来了。
张庆兰带着小孙女回家住后,在屋后荒草坡种上君子兰、小雏菊,改造成“花草坡”。村里像她这样“返乡”的还有十多户。
“门口的路改成了柏油路,货车来来往往也没了灰,整个环境都好了。”张庆兰说,“这几年农村变化大,交通方便,环境上甚至反超城里,你说我还有啥理由不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