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 迁厂回乡为济困万州 铁水联运忙沙坪坝 数字经济带动工业逆势增长巴南 塘湾村三招巩固脱贫成效江津 上半年批零销售额破300亿元彭水 搬出穷山宜居宜业大渡口 老旧小区变了模样璧山 美化坡坎崖 处处现新景綦江 渝黔边界小镇的行政管理之变开州 推进核心商圈发展建设
第008版:区县头条
上一版 下一版 
巫山 迁厂回乡为济困
万州 铁水联运忙
沙坪坝 数字经济带动工业逆势增长
巴南 塘湾村三招巩固脱贫成效
江津 上半年批零销售额破300亿元
彭水 搬出穷山宜居宜业
大渡口 老旧小区变了模样
璧山 美化坡坎崖 处处现新景
綦江 渝黔边界小镇的行政管理之变
开州 推进核心商圈发展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攻坚收官时

巴南 塘湾村三招巩固脱贫成效

  脱贫摘帽后,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效?曾经的市级贫困村——巴南区双河口镇塘湾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品牌化、完善销售渠道等方式,不断推动脱贫产业提档升级,发挥出了重庆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示范村的示范作用。

  高山梨名气渐响

  塘湾村曾是巴南区5个市级贫困村之一,为破解“空壳村”发展难题,开拓出脱贫致富新路,当地在羊鹿山上发展起968亩黄翠梨,作为扶贫主导产业。

  为了让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稳定增收,当地构建了利益联结机制,将财政投入的扶贫帮扶资金作为股金,集体“三资”为股本,创办红股农业公司,引导当地35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其中建卡贫困户19户。随着黄翠梨的逐渐投产,农户收益也开始增加。

  “我家的12.25亩土地入股到公司后,每年拿到流转租金6000多元。2019年,梨产业分红1万余元。我还在水果基地打工,一年收入7000多元。”建卡贫困户李宗港乐滋滋地说。

  虽然贫困户脱贫了,但离致富还有很长一段路。为此,巴南区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乡村振兴规划进行了有机衔接,在产业发展上,结合当地的地理、资源等实际,明确了塘湾村的后续发展规划,那就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黄翠梨这一主导产业。

  为此,塘湾村的黄翠梨产业开始谋划提档升级。今年7月17日,首届双河口镇羊鹿山采梨节盛大开幕,成为塘湾村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一次尝试。

  “我们的黄翠梨是真正的高山生态梨,品质没得说,通过举办节会,名气大了,今后肯定卖得更好。”巴南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微产业”持续发展

  前些年,为了加快脱贫步伐,巴南区在塘湾村大力推动产业到户,凡是有意愿、有能力保证周边人居环境卫生的贫困户,都鼓励其发展鸡鸭猪羊等“微产业”。

  “我们对参与养殖产业发展的贫困户都给予一定的补助,鸡鸭等每只补助20元,猪牛羊等每头补助800元。”双河口镇相关负责人说,在帮扶干部、社会消费扶贫、电商平台等各方面推动下,不少贫困户收入大幅增加。

  塘湾村贫困户耿品煜身患疾病,无劳动能力,生活拮据,一度非常悲观。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他的妻子申请了小额贷款,饲养土鸡200余只,每年增收上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假设没有干部帮扶,自己参与市场竞争,这些“微产业”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开始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首先尝试打造了“羊鹿山高山土鸡”品牌,着力实现塘湾村“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最近两年的发展,“羊鹿山高山土鸡”品牌逐步得到市场认可。2019年,塘湾村参与养殖的28户贫困户共累计养殖(或出栏)牛7头、猪50头、羊15只、鸡鸭鹅700余只、蜜蜂5桶,产值达50余万元。

  常态化直播解决销路

  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销售很重要。一直以来,塘湾村农产品的销售方式都在不断更新。从最开始的自己卖,到进超市进企业,再到网上销售,如今,在直播带货成效显著的前提下,塘湾村的常态化直播也开始上线。

  “我们第一场直播是在今年3月3日。”双河口镇扶贫办负责人翟帅说,短短1小时就卖出了血橙3100公斤、鸡鸭10余只、花菜50公斤。尝到甜头的塘湾村开始将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日常销售手段。

  目前,红股农业作为村集体企业,已经确定了专门的人员从事直播带货工作,实现了常态化直播。“这次采梨节期间,直播间1个小时就卖出了约2000斤黄翠梨。”翟帅说。

  巴南区融媒体中心 李雪飞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