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志财(右二)带领硕士生、本科生学习各项临床技能 |
28年行医生涯,上万台手术,他用精湛的医疗技术、严谨的治学态度、视病人如亲人的工作热情温暖了一个又一个患者,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优秀的管理能力,树立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他先后被评为“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永川区名中医”“永川区十大杰出青年”等。他就是重庆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永川区中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彭志财。2020年,他成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救死扶伤 以心暖人
彭志财始终坚持“救死扶伤、服务病人”的初心,无论何时何地从不推诿病人或拖延治疗,不断挑战手术难题,挽救病人生命,提高他们术后的生活质量。
一天深夜,他接到求救:一位12岁的小男孩遭遇车祸,截肢是最简单、保险的手术方式。然而,彭志财却犹豫了。“仅仅10来岁,截肢后,他如何面对这漫长的一生?”经过慎重思考,彭志财顶着技术上的风险,决定放弃残酷的截肢,前前后后为小男孩做了10多次手术。最后,小男孩的腿保住了!
彭志财不断优化治疗手段,大力提倡双向转诊,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通过开通绿色通道、控制药品比例、单病种限价等方式,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一位右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并患有多年糖尿病的患者,四处求医反复治疗1年多以后来到了永川区中医院,经过彭志财多次精心手术,终于“啃掉”了这块顽疾。患者病情虽然好转,但从2016年以来的6次住院,也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此,彭志财不辞辛劳,按政策先后为患者减免20多万元医疗费用,并带头组织科内捐款,为患者雪中送炭。
彭志财富有奉献精神,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汶川地震时都热心捐款捐物。他带头并组织科室职工连续17年参加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10万毫升以上,个人献血达5000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个人铜奖”。
勇挑重担 艰苦创业
骨科成立之初,开放床位10余张,人才匮乏,设备设施落后,年收治住院患者仅200余人。2003年,彭志财担任骨科主任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启了骨科艰难的创业之路。他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规范管理制度,将科室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分解到每个人身上,使每一位职工把自身的发展融入科室的整体发展之中。他十分注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鼓励科室医生外出进修,先后引进博士生1名、硕士研究生7名,为科室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在他的带领下,骨科目前已拥有3个病区、床位达250张,现正积极筹备创建第四个病区,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住院10000余人次,手术4000多台,业务收入1亿元。目前,科室已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病员覆盖永川及周边多个县区,规模优势及社会影响力均位居全市中医医院的前列。
传承创新 砥砺前行
在医院,彭志财大力开展10项中医特色技术,并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为发展中医药学服务,在渝西地区率先开展胸腰椎脊髓肿瘤切除术、高位颈椎结核病灶清扫融合内固定术等各种高、精、难手术,每年参与手术达700台次以上,多次获得医院颁发的技术创新奖。
彭志财还积极献身于医学教育事业,在教学方面独树一帜。作为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骨科教研室主任,他高度重视临床带教工作,承担着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重庆医高专、三峡医专及周边乡镇卫生院的骨科教学任务,先后培养带教学生100余人。
他在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孜孜不倦,潜心探索,辛勤耕耘,成果颇丰。主持完成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科研项目《骨痹汤对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及滑液中IL-1β、TNF-α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永川区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自制消肿酊对创伤及术后肿胀疼痛的临床研究》和《五磨饮合四物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残留腰腿痛的临床研究》等,发表骨科学术论文20余篇。
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彭志财担任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手法诊疗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潘锋 杨晓勇 图片由永川区中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