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陈平是少云镇大庙村人,小时候由于生病长期服用艾草等中药,对艾草有着特别的感情。2015年偶然发现艾草市场的商机后,他多次前往全国各地考察论证,并劝说村民开展规模化种植。
艾草,这种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野草,除了每年端午时节有人采摘外,平时几乎没有用处。因此,当年陈平计划在少云镇发展艾草产业时,许多人并不看好。
转机,出现在少云镇海棠村。
海棠村距离铜梁城区30分钟车程,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挣钱,土地闲置,村里产业几近空白,村集体常年入不敷出,是典型的“空心村”。镇里村上也一直在寻找助农增收的产业,但一直没能找到好的项目。
2017年7月,陈平带着一份艾草种植规划书找到镇干部。“目前,市场上的艾草产品供不应求。”陈平算了笔账:经过我几年时间的全国考察,实地种植试验、产出核算,一亩地至少能有2000元的收入,比种植传统农作物高得多,而且管理粗放,不需要投入太多劳动力。
陈平还表示:“艾草种苗、技术由我负责提供,成熟收割后也都保底收购。”
经过实地调查、召开院坝会,镇里决定与陈平达成艾草种植合作协议,这才有了6个村社的艾草种植尝试。
打造“原乡小艾”全产业链
根据协议,重庆真艾农业有限公司负责先期垫付艾草种苗以及提供种植技术,同时还承诺按市场价回收;村集体则需要将村民的零散土地整合后,再交给公司耕种,最后公司按照当年艾草的种植效益(扣除前期垫付的艾草种苗费用)与村集体进行分红,其中公司占51%、村集体占49%;而艾草的种植、管理、收割、运输,村民都不需要出力,全由第三方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队进行打理。
按照这套办法,2018年,海棠村的艾草迎来了第一次收割,这让海棠村八社的贫困户练帮行很是兴奋。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3亩多荒地从村集体分得了2000多元,加上务工收入,一年下来也有7000多元收入。同时,端午前后他还能利用空闲时间到重庆真艾农业有限公司车间捆绑鲜艾叶,一天能挣100多元,“想不到我一把年纪,在家门口还能挣这么多钱。”
“艾草在河南南阳通过深加工制成的系列产品,价值不菲,而且南阳生产的艾草产品占据了中国80%的市场,年产值超500亿元,市场仍是供不应求。”看到了商机,当年12月,陈平便在少云镇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车间,引进机器设备,进行艾草深加工。
目前,铜梁初步形成了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今年3月,铜梁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消除“空壳村”要求,鼓励将艾草这一资源优势转变为与艾草相关的特色产业来打造,并成立了艾草产业领导小组,创建了“原乡小艾”艾草品牌,同时投资1000万元发展艾草项目,在维新、安居、太平等乡镇街道种植艾草万亩以上。
铜梁区农业农村委产业发展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铜梁还将依托艾草资源,打造集艾草种植、产品研发、艾文化体验、养生保健、农旅融合的艾草产业集群,实现艾草产业年产值达数亿元的目标。区里将建立艾草产业发展培训班,鼓励更多农户、业主规模化种植,同时鼓励更多的加工企业入驻高新区,研发生产更多的艾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