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中勇于担当作为以“四个抓手”推动双城经济圈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把握发展机遇促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向世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第012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要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中勇于担当作为
以“四个抓手”推动双城经济圈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把握发展机遇促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
向世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7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好“双城记” 建好“经济圈”论坛

以“四个抓手”推动双城经济圈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赵莹莹

  不久前重庆与四川两地教育部门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将围绕两地优势产业布局,积极引进一批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共建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产教融合型区县和企业,共同建设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和特色职业教育园区。重庆共有10所高职院校获批国家“双高”立项建设学校,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做好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工作,对服务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区域政校企协同创新与和谐发展,促进合作互助与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抓重大战略对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川渝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使川渝地区在资源、产业、市场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互补优势。要在建立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前提下,围绕中央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任务,在重大理论、发展战略上,开展具有实证性、前瞻性、系统性研究,指导两地积极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成渝两地的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形成目标同向、协同创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当前,已建立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近十个平台,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加快推动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二要抓体制机制创新。成渝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建立成渝两地和教育部三方统筹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设立教育协同发展工作办公室,推动构建分管省市领导定期会商机制,完善定期沟通协商和对接机制,共商教育协同发展重大问题,共同制定相关教育规划、政策和措施,明确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原则,确立协调机构的职能职责和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全面落实各项交流合作协议。要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布局、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等,加强协同研究,推出一批决策咨询成果。通过完善学校新校区建设及运行资金、建设用地、教师工作生活、学生学籍等保障措施,将有效经验做法固化下来,形成制度机制。

  三要抓关键产业对接。依据成渝两地产业协同发展需求,优化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发挥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作用,促进学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围绕区域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重大问题、关键技术,联合开展协同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探索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促进院校服务能力升级,建设成渝两地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推动职业院校、职教园区与产业聚集区融合发展,协同提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根据产业链需求,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专业群,推进两地中高职衔接,对跨区域就读的职业教育学生在减免学费、培训补贴等方面逐步实行同城同等待遇。聚焦带动成渝两地高职院校开展理论研究和协同创新,推进职业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两地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致力打造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深化成渝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协作平台和机制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渠道,合力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汇聚起成渝两地职业教育的磅礴力量。

  四要抓核心资源共享。通过共建共享、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打破政策壁垒,探索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通过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两地疏解,通过成渝两地职业教育集团,适应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需要,支持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学科研成果。整合平台资源,联合申报国家重大项目、打造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深度参与西部科学城创建行动,推动重大研究、重大理论、重大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为建设“两中心两地”集聚创新智慧和力量。探索建立成渝两地职业院校招生计划协调制度,以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出发点,打破跨地区生源限制,优化生源配置,选择优质院校以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方式,整合两地教育资源,推动资源共享。完善两地教师交流机制,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保持开放性,吸引各个领域的人才参与研究工作,汇集一批专家人才,着力打造一批知名智库品牌,主动服务川渝两地高职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