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锦镇位于梁平区西南部,曾是重庆有名的“爆竹之乡”。近年来,在充足、可靠的电力保障下,该镇关停爆竹加工厂,引进了畜牧养殖、特色农业、电子加工等产业,实施转型发展,村民逐步走上小康之路。去年,屏锦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万余元、1.6万余元,同比分别提升10.5%、12.5%。
转型发展 花椒产业旺
6月22日,驱车进入屏锦镇四方村,一大片翠绿的花椒林映入眼帘。1米多高的花椒树枝繁叶茂,枝头上颗颗饱满的花椒椒香四溢。
“这几天雨水重,要赶紧把花椒采摘了!”重庆市熬山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敖林敏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工人采摘花椒。
在花椒林旁边,一座集花椒保鲜、烘干、冷冻、加工于一体的标准化深加工车间已建设完毕,几名供电员工正在厂区中进行安全用电指导。
敖林敏此前拥有一家大型烟花爆竹厂,2018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关闭了爆竹厂:“镇里最多的时候有300余家爆竹加工厂,从业人员近2万人。这些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提供大量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隐患。生产及储运过程存在极大的危险,也给当地空气、环境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自2017年起,为推动烟花爆竹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屏锦镇通过政府引导,稳妥推进,使该镇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部实施整顿关闭。
经过考察,敖林敏选择了规模化花椒种植。一来花椒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二则可以将镇上的荒地利用起来,真正让荒地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2018年初,他与朋友一起投资2000万元,在屏锦镇流转了6800余亩土地,带领原来工厂的工人和周边农户开始规模化种植花椒。今年将进入挂果期,预计产鲜椒150余万斤。
花椒产业的发展也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整个花椒基地划分为13个片区,一个片区1名管理人员和2名小组长,每天轮流对花椒基地进行管护,仅此一项就能解决39名村民就业。
“前两天我在工地做杂工,这边才忙完,就来采摘花椒,现在一天能挣一两百元。”在花椒基地深加工车间,四方村村民涂文一边推运着花椒,一边盘算着自己的收入。
屏锦镇花椒规模化种植为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将帮助周边200余名村民户均年增收约2000元。
而让敖林敏对花椒种植发展信心十足的是当地的电力越来越充足可靠。
2017年以来,国网重庆万州供电公司在屏锦镇投入电网改造升级资金1200余万元,新建及改造高低压线路197公里,新增及增容配变39台容量4100千伏安,居民户均供电容量由1.72千伏安提升为2.06千伏安,为该镇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的动能。
自动养殖 量质双提升
同敖林敏一样转型发展的还有屏锦镇高碑村的渔业养殖户张飞。
今年40多岁的张飞以前主要为附近的烟花爆竹厂提供门窗及机械安装服务,爆竹加工厂关闭后,他和妻子承包了村里的几十亩鱼塘,干起了渔业养殖。
“刚开始时没经验,舍不得用电,再加上一些技术问题,每天都要死几十斤鱼。”经过摸索,张飞发现养鱼最重要的是鱼塘的氧要充足,鱼塘缺氧时,需及时启动充氧机为鱼塘充氧。经过几年发展,张飞养殖场已成为梁平区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占地约53亩,年产鲜鱼50万斤。
“鱼肉鲜嫩的秘诀在于我们自己研发的这套电动清淤系统。”轻轻合上电源开关,不一会儿,塘底发黑的淤泥就被清淤机经管道排放到旁边的污水处理池中。张飞说,“每天要清淤2次,才能保证水质不受影响。”采用流水槽内循环技术,养殖场实现全自动养殖。除清淤机外,鱼塘还配置有增氧机、推水器、泳浪机和监控等设备,用电容量有30千瓦。
去年10月,张飞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了4台增氧机、2台水车,负荷增加了20千瓦。
“没想到我上午申请,下午就通电了。”张飞回忆,他在网上提交增容申请后,屏锦供电所当天就安排人员改造下户线、更换电表,一点没耽误鱼塘设备用电。
电表增容后,产量也上来了。2019年,张飞养殖场的鲜鱼产量增加了20万斤,价格每斤比其他养殖场高1元,效益增加了。
电力有保障,乡村产业兴。截至2020年4月,屏锦镇已发展各类企业159家。2019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这两年屏锦镇经济逐步复苏,电力保障功不可没。供电公司大力改造升级电网,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真正发挥了电力先行官的作用。”屏锦镇经发办负责人张果说。
游绍斌 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