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珍品《巴人汲水》生动再现重庆生活把重庆徐悲鸿美术馆打造成艺术高地重庆检察机关出台“稳保民企17条”
第004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绝世珍品《巴人汲水》生动再现重庆生活
把重庆徐悲鸿美术馆打造成艺术高地
重庆检察机关出台“稳保民企17条”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6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访
徐悲鸿之孙、策展人徐骥:
把重庆徐悲鸿美术馆打造成艺术高地

  本报讯 (记者 韩毅)“我对重庆有着天然的亲切感。2000年首次从朝天门码头下船,踏上重庆的土地,爷爷奶奶在重庆拍的照片中的场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感觉就像回家了。”6月19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徐悲鸿之孙、“汲登百丈路迢迢——徐悲鸿与民族美育的时代理想”艺术展策展人、重庆徐悲鸿美术馆馆长徐骥。

  徐骥称,1937年,爷爷随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内迁至重庆,执教中央大学艺术系。后应重庆工商界名人石荣廷邀请,搬入江北盘溪石家花园居住。

  彼时,日军频繁空袭,爷爷以画笔代利剑,用艺术鼓舞大众,在地下石室育人、作画,完成了《巴人汲水》等300余幅创作,达到他艺术创作的巅峰,也使重庆成为民间收藏徐悲鸿作品的“富集之地”。

  这一时期,徐悲鸿的创作题材偏向于现实生活中的底层人民。其中,作品《巴之贫妇》就取材于一个除夕夜,他下课后在嘉陵江边所见身背竹篓、衣衫褴褛、步伐蹒跚的拾荒老妪;而《巴人汲水》也是他每天上下课的路上常能看到的场景。

  同时,他还筹备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聘请张大千、吴作人、张安治、宗其香等人为研究员,“培植纯正坚实之艺术基础以造就自力发挥之艺术专才”“养成艺术批评及宣导之人才以提高社会之艺术风尚而陶铸优美雄厚之民族性”,以实现他以美育人启蒙国民之理想。

  1946年,徐悲鸿离开重庆。“我奶奶曾回忆说,悲鸿直到逝世前仍在深情地回顾重庆岁月,他在许多作品上题‘在化龙桥’‘作于渝州’‘写在盘溪’等字款,以示眷恋之情。他们给我父亲取名‘徐庆平’,‘庆’字便取自‘重庆’,为的是纪念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徐骥称。

  解放后,石家花园作为石门派出所的办公地,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江北区政府保护性修缮了“石家祠”徐悲鸿旧居,并与时代悲鸿(北京)文化艺术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打造重庆徐悲鸿美术馆。

  “父亲给我取名徐骥,是因‘骥’的意思是好马,爷爷最为人称道的作品就是马。”徐骥称,如今,他能沿着爷爷的足迹,为繁荣重庆的文化艺术做一些事情,感到很荣幸。

  接下来,重庆徐悲鸿美术馆将通过举办高水平展览、学术论坛等,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高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