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来院临床带教 |
 |
江北区中医院被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传承计划”项目临床带教基地 |
何谓大医修养?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就是中医博大醇厚的情义。
2019年,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被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选定为“名医传承计划”项目临床带教基地,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临床带教基地之一。一年来,“大医精诚”四个字在这里被诠释得更加淋漓尽致。
“名医传承计划”是以“传承中医仁心仁术、弘扬中医精诚文化”为宗旨和使命,通过拜中国中医科学院高级临床名中医为导师,按照多元化的互动指导模式,培养热爱中医事业、品学兼优的基层中青年优秀中医临床医师。
2018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的统筹规划和精心组织下,“名医传承计划”在重庆正式启动,项目开展以来受到广大医院、学员、患者的一致好评。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临床带教工作,统一规范地进行病例及病案的收集整理,保持跟诊复诊的连续性及可持续性,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选定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作为201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传承计划”项目临床带教基地。
汇集国家级大师
“传帮带”基层中医技术更精
从2018年“名医传承计划”第一批带教开始,江北区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芳就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当时没有固定的带教基地,全重庆各区县共有38名学员,每个月3天的学习时间,需要跟着老师到各个区县去轮流学习。”李芳回忆说,这一段经历很波折,在各个区县轮流的过程中,老师和学员都“身心疲惫”,尤其是对于年老的名老中医来说,更是一种体力上的考验。
当得知江北区中医院被选定成为“名医传承计划”项目临床带教基地时,李芳心里充满了自豪:“全国仅有两家,其中一家就是我所在的医院,多么难得呀!”
“近水楼台先得月”。临床带教基地才确定,又一批身在江北区中医院的医生们踊跃报名,消化内科主任王洪斌就是其中一位。
“每一期都有3位不同的导师,不仅要给学员们进行临床带教和专题讲座,还会给当地的患者进行义诊。”王洪斌说,前来教学的中医专家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一号难求”的专家,以治学严谨、医术精湛、精于脉理、详于辨证、擅用经方,得到过全国患者的广泛好评。他能在有生之年向这些专家学习技术,受益匪浅。
中医讲求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一位优秀的中医会从人的整体去思考病症,而不是单从某一项病症去思考治疗。在3天的临床带教过程中,学员们可以轮流学习3位导师的“精髓”,这一点令王洪斌收获颇丰。他说,每一位专家都有自己擅长的“独门秘方”,而学员可以学到多个专家的“秘方”,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于临床,他自己就使用在导师那里学到的“秘方”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临床带教基地的落户,不仅是学员们的幸运,也是患者的福音。据了解,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们前来讲学的同时,还会给当地的百姓看诊,价格还很“亲民”,真正做到了让百姓不出远门、不花高价就能看到国家级的名中医。
注重患者感受
以大爱“酿出”医德更诚
除了中医技术的传承,名老中医们对中医的态度对于学员们来说更是莫大的财富。
87岁的余瀛鳌教授视力不好,但依然坚持亲自写病历,看不清楚就拿着放大镜写,病历上的一笔一划,都是他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心”;82岁的林兰教授,为了让学员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再忙也要做教学PPT,键盘上敲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她对中医传承的希望寄托。学无止境。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所以即使已经耄耋之年,这些老中医们还依然不断学习……他们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对中医的无限热爱,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年轻一代的学员们。
在李芳的“名医传承计划”项目经典案例总结分析手册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两年来的学习笔记。李芳感叹说,在学员们看来,导师们已经很“博学”,可他们依然在前行,所以年轻一代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
“更令我钦佩的是,他们对患者和蔼可亲的态度。”李芳说,曾经,她在面对繁忙的工作时难免会有情绪,可看到老师们无论再忙也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微笑地接诊每一位病人时,她更懂得了什么叫做“职业精神”。当老师接诊完病人,病人对老师表示感谢时,老师并不是“理所应当”地接受感谢,而是反过来感谢患者说:“应该是我谢谢你,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
听到这一句话时,李芳的内心是震撼的。导师们不仅教给了他们技术,更教会了他们作为一名医生最应该有的素质——医德。从那以后,李芳面对患者的时候,即使再忙也充满了斗志。
收获“精”与“诚”
给予百姓医疗服务更优
“一人种竹,十年成林。”想要提高全院的中医治疗技术,只靠少数人的进步是不够的。在学习了名老中医们的“精髓”之后,学员们还不忘将技术传达给院内的其他医护人员,汇集众人的力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比如,名中医郭玉峰博士的“火针”技术、赵勇教授的“铍针”技术、张军教授的“手三针”技术等,都受到了临床的普遍应用。
来自万州的何洪宇女士就是“手三针”的受益者之一。何洪宇70岁,因扭伤导致髋部疼痛,在当地治疗1个月不见效果。听说张军教授要到江北区中医院坐诊,她在网上进行了预约挂号,当天早早地坐着轮椅前来就诊。
“张军教授在何女士的手臂上扎了3针,很快何女士就站立起来了!”骨伤科的陈莉感叹说,这效果让患者叹为观止,更让学员们对中医的更多针灸手法产生了浓烈的学习兴趣。
陈莉也是“名医传承计划”第二批学员中的一个,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她已经灵活地掌握了“铍针”的技术,并将之传授给科室的其他医护人员。如今,“铍针”已经在骨伤科广泛开展,并收获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以前用传统的针灸方法虽然有效,但比较缓慢,自从学习了‘铍针’,临床疗效得到了大幅度的进步。”陈莉说。
这些技术和医疗服务的提高,最大的受益者便是百姓。“病程时间短了,花费也少了,很多病门诊就能解决,都不用住院。”正在骨伤科门诊做治疗的宋群女士笑着说。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世界的范围来说,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了特色优势和独特魅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北区中医院是一所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并举的二级甲等中医院,是江北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教、研的中心和龙头,此次被选为“名医传承计划”临床带教基地,不仅是对该院医疗技术服务的肯定,更是希望学员们能以此为平台,将“大医精诚”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给百姓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江北区中医院院长黄效东表示,未来,医院将结合现有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新进的青年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好中医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中医,促进医院人才梯队培养,进一步推进创建三级中医院的工作。
王凤 图片由江北区中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