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到底要不要做核酸检测逃避支付农民工工资可构成犯罪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重庆专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新机制今年免费为1200人次进行基因检测国际博物馆日暨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启幕杨海林 职教校园守望者 抗疫当主播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公开交易公告
第008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普通人到底要不要做核酸检测
逃避支付农民工工资可构成犯罪
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重庆专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新机制
今年免费为1200人次进行基因检测
国际博物馆日暨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启幕
杨海林 职教校园守望者 抗疫当主播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公开交易公告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专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新机制

  本报讯 (记者 李珩)5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医附一院获悉,该院内分泌科李启富团队及德克萨斯A&M大学吴朝栋教授通过研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新机制,发现吲哚(一种肠道菌群代谢物)或有望用于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该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在肝脏疾病研究领域顶级期刊《肝脏病学》上,论文第一作者是重医附一院内分泌科马林强博士和胡金波,共同通讯作者是李启富。

  据了解,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病率约为29.8%,患病人数约四亿。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我们收集了医院体检中心137名做过肝脏CT的体检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李启富说,检测发现血清吲哚浓度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相较于瘦的受试者,肥胖受试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增加,且血清吲哚浓度明显降低。

  通过动物干预实验,他们又发现吲哚以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此外,肠道菌群测序发现,肥胖时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吲哚生成,继而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该研究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方法,相关内容还在进一步研究中。”李启富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