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来 这家艺术书店为何“圈粉”无数明丽·深情·隐痛翠翠的原型有好几个 边城融合了多地风光走出补铁的误区
第008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十三年来 这家艺术书店为何“圈粉”无数
明丽·深情·隐痛
翠翠的原型有好几个 边城融合了多地风光
走出补铁的误区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丽·深情·隐痛
——读沈从文《边城》
孙海燕

    沈从文。资料图片

  曹文轩在《经典作家十五讲》中,评价沈从文的小说艺术,称其回到“婴儿状态”,“婴儿状态是人的原生状态。它尚未被污浊的世俗所浸染。与那烂熟的成年状态相比,它更多一些朴质无华的天性,更多一些可爱的稚拙和迷人的纯情。当一个婴儿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定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的清明,充满温馨。”

  那么能够更好地容纳和呈现这种“婴儿状态”的,只能是“边城”,宛若“桃花源”的“边城”。

  《边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湘西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管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都喜欢上了“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翠翠。翠翠却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秀拔出群的傩送在她心中有着模糊的投影,但少女的羞涩使她不愿明言。爷爷只能暗暗猜测,初始对两个求婚者都热诚相待。这种不够明朗的态度却引起了误会,最终大老溺水身亡,二老伤心远走。爷爷在暴风雨之夜离世,剩下翠翠孤独地等待,等待一个不明确的未来。

  《边城》是美的。阅读小说,风景之清丽扑面而来,“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清澈的深潭,深翠的细竹,灼灼的桃杏花,古朴的房屋,宛若秀致的风景画,令人沉醉。与明丽风景互为映衬的是人物之美丽,人情之淳朴,翠翠清纯柔美,爷爷淳朴厚道,顺顺急公好义,大老豪放豁达,二老风姿出众,地方上的人们守信重义,一派天真赤诚。

  在自然滋养下的年轻男女,天性未曾压抑,情感尤为丰富热烈。大老坦承心声,夸赞翠翠美丽;二老心直口快,称赞翠翠好看。二人都愿意放弃碾坊,为翠翠来撑渡船,痴情所在,月夜歌唱,歌声又软又缠绵,走进翠翠的梦境,带着她各处飞。翠翠虽然娇羞,内心情根已然深种。在沈从文笔下,边城的青年男女活得古朴自然,天性蓬勃,爱恨格外强烈。情至深处,是整个生命的全然投入,不管不顾,这也使得明丽风景下,深情涌动,悲哀也在流淌。

  小说中特别沉痛的一笔是老船夫女儿的死。沈从文无意过分渲染笔下人物的痛苦,有时甚至将人物的惨烈做“降格处理”,但女儿的死是老船夫永远的痛,他生怕悲剧会再次重演,所以对翠翠的婚事格外小心翼翼,多次迂回打探翠翠的心事。他害怕孙女会错过幸福,又担心所托非人,这就使他很拧巴,很不爽快。

  隐痛已然存在,新的悲哀又在生成。大老的死使得整个情势急转而下,顺顺和二老心中都生了怨愤,觉得是爷爷的“弯弯曲曲,不利索”造成了大老的死。之后,爷爷对顺顺父子俩小心翼翼的试探,都显得有些卑微。中寨人骗爷爷说二老有意接受碾坊,爷爷被戳痛,年迈的他当即生了病。第二天他拖着病体进城找顺顺探听消息,依旧碰了钉子。爷爷怀着满腹心事在暴风雨之夜离去。

  大老的死亦成为亲人的隐痛,二老的远走许是因为无法直面这一切。小说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开放式的结尾别有意味,人生就是这样不确定,再好的风景,也免不了薄薄的凄凉,再用心的等待,也难免遭遇失望。但纵使凄凉,纵然失望,亦不能轻言绝望,因为深情所系,总要有光。

  沈从文的文字典雅秀致,风景的明丽,人物的深情,永恒的隐痛,都在不动声色且充满韧性的叙述中安静呈现,这使得《边城》成为一首内蕴深远的田园诗,一幅秀美古朴的风景画,更是一曲委婉有致的人性之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