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李家溪安置点背后的一座山坡上,一块块带有数字标号的长方格田里,有的已长满青菜。部分居民正忙着除草、松土,为种菜做准备。这里是城南街道青坪社区为搬迁贫困户们配备的“家庭菜园子”,虽然每户只有1分地左右,却让居民们觉得很贴心。
为让居民适应新环境,青坪社区联系了承租安置小区周边土地的业主,拿出20多亩土地筹建“开心农场”,并以每年每块地100元低价租给小区居民。现在,已有100多户居民分到了自家“菜园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蔬菜供应问题。
不仅如此,当地还加大了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搬迁贫困户有1-2个增收项目,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
在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食用菌产业园建设现场,记者看到,菌种培育场已具雏形,食用菌大棚框架已搭建大半。按照当地与投资企业的协议,建成后的食用菌产业园将为每户搬迁户提供0.5亩左右的菌棚,并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搬迁户集中经营”模式,实现搬迁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按参与程度,搬迁户可获得相应的股金、租金、反承包和务工收入。”重庆隆升明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牛升山介绍,食用菌基地预计可年产130万菌棒,带动300余人就近务工。此外,配套的菌种场也会优先录用搬迁户。按照进度,基地有望于5月投入首批食用菌试生产。
不仅如此,黔江区还通过引导劳务输出、自主创业扶持、组织就近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定增收。目前,李家溪安置点有劳动能力的860名居民中,已有580多人通过各类途径实现就业。
楼上楼下互帮互助,携手适应社区新生活
从全区各地搬迁到一个小区,虽然“居住有了好房子,就业有了好位子,生产有了大棚子,吃菜有了小园子”,但邻里之间不熟悉,各种约束又多,这让不少上了年纪的搬迁户感到不习惯。
“为让大家适应城市生活、打破邻里尴尬,我们首先实施了‘拆墙计划’。”青坪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廷昌介绍,在参加了区里的新市民培训后,社区先后成立了业主微信群和楼栋微信群;同时,派出党员干部包干楼栋和居民,上门服务群众,动员小区党员带头走动拜访,手把手教年龄大的农村搬迁居民使用燃气、电器,引导他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爱护小区环境。
走动多了,相互之间慢慢熟悉许多。很多居民借助来自同村的人,一层层的扩大熟人圈,认识了不少邻居;喜欢种菜的更是找到了共同的话题,相互分享种菜经验和蔬菜,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邻里情更进一步。来自阿蓬江镇的退伍老兵王建民、从石家镇搬来的杨森和肖元会之前互不认识,在防控期间,他们每天12小时坚守卡点,连续工作近50天,成了防疫“铁三角”。在最紧张的时候,100多名居民志愿者挺身而出,守护在各路口和楼栋口。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安置小区没出现一例确诊病例。经过疫情的考验,现在,李家溪集中安置点居民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愈发浓厚,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渐消失,成为一个既有城区特色又有乡土气息的和谐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