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造”全自动KN95口罩生产线下线铜梁“五个一律”让河库水清岸绿“中国花椒第一镇”12.8万亩花椒坐果春到鸡鸣山 村民采茶忙集体公益代祭寄哀思綦江统一战线战疫复工显担当碧桂园2019年成绩单展现强劲竞争实力保险业务机构地址变更公告
第005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造”全自动KN95口罩生产线下线
铜梁“五个一律”让河库水清岸绿
“中国花椒第一镇”12.8万亩花椒坐果
春到鸡鸣山 村民采茶忙
集体公益代祭寄哀思
綦江统一战线战疫复工显担当
碧桂园2019年成绩单展现强劲竞争实力
保险业务机构地址变更公告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3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春到鸡鸣山 村民采茶忙
城口鸡鸣茶正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本报记者 罗芸

  又是一年采茶季。在城口县鸡鸣乡金岩村半山,采茶人的欢声笑语荡漾在层层叠叠的茶园中。

  近期的几场春雨,催发出茶树上黄绿的新芽,像星光缀在墨绿的茶树间。

  “鸡鸣贡茶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今年3月初以来,大家采茶、管茶的积极性比往年高了不少。”金岩村村主任卢贤刚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自从恢复生产以来,村民积极采茶、管理茶园,增收的动力更足了。

  眼疾手快采茶

  六旬老太日均能挣上百元

  “啪嗒”,随着一声轻微的脆响,68岁的卢贤均轻轻采下一片嫩芽。

  “采茶不分年龄,只要能保证质量,采得多、钱也多。”头发花白的卢贤均笑道,“我们这些老婆婆也能来大干一场!”

  鸡鸣贡茶是鸡鸣乡最有名的特产。清明节前采摘的“明前茶”,每公斤卖给茶厂的鲜叶价格在130元左右。

  在鸡鸣寺周边的茶园,目所能及范围内,有五六十人斜挎着口袋或篮子在采茶,几乎都是五十岁以上的妇女。

  忙着低头采茶的杨平今年比往年更积极,每天采茶时间也比往年多一两个小时,她说:“今年儿女出去打工的时间比往年晚,我们在家努力挣钱,补点收入回来。”

  “像我这样的老婆婆,最多一天能挣150元,相当于在重庆打个小工。”卢贤均很自豪地说,“但我轻松还能照顾家,不错噻?”

  认真管理茶园

  贫困户种好“摇钱树”

  在二社新发展的标准化茶园内,年过六旬的谢艾均拿着锄头正在除草。

  谢艾均以前是泥水匠,几年前一场重病后不能再干重活,因此成了贫困户,只能靠四处打点零工维生。“我干重活不得行,但这些活路还是干得来。”谢艾均擦擦额边的汗水说,自从本月初恢复生产以来,他在茶园得到的务工收入已有1000多元。

  去年,村里实施了1500亩国土整治项目,将部分原来只能种玉米、红薯的坡地改造成梯田,其中500亩发展成标准化茶园。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优质的“蒙山一号”茶树,上周已全部栽种完,现在又请了十几名当地村民进行管理,其中有五六名贫困户。根据工种不同,每人每天有100元左右的工钱。

  目前,村里已初步成立起茶叶专业合作社,有二十多年种茶经验的王世刚任理事长,负责种植和管理茶园。

  “鸡鸣贡茶是我们鸡鸣一块响当当的招牌。”王世刚说,“管理好茶园,一方面是擦亮招牌,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像谢艾均这样的贫困户来打工,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现代化加工线

  让茶叶卖出更好价钱

  鸡鸣茶叶公司位于鸡鸣乡场镇迎宾路上,大门口正对着茶山。

  公司院内,茶叶质量把控人员罗建友正在为交售茶叶的茶农过秤,并根据采摘的茶叶质量评定等级、计算价格。

  在他身后,是一座白色的现代化加工车间,几条生产线上的机器正在加工,整个厂区内洋溢着茶香。

  “现在从选茶到炒茶、装袋,大部分都是机器完成。”罗建友介绍,这样既避免了人工加工造成的质量不统一,也整体提升了茶叶的品质。

  “有稳定的优质茶叶原料,再加上现代化的加工和鸡鸣贡茶的品牌,以后鸡鸣茶一定能成为大家增收致富的‘黄金叶’!”卢贤刚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