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饮一江水 渝鄂心连心”1636人一个都不少 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全部返渝
第003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版 下一版 
“共饮一江水 渝鄂心连心”
1636人一个都不少 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全部返渝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3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1636人一个都不少 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全部返渝

    3月29日,武汉市,一位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在车上用“我爱你武汉”表达自己对武汉的不舍。重报集团武汉报道组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29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挥舞国旗依次走下飞机。记者 龙帆 摄

  (上接1版)

  去前线是一种成长

  “我已经和家人约好,明年一起去武汉看樱花。”重庆第三批医疗队队员、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护士龚静是队里最小的,尚未满23岁。这次去武汉,她收获了很多。

  2月5日零点,重庆第三批医疗队迎来在武汉的第一个夜班,同事告诉她,不用进入污染区,在清洁区做辅助工作即可。

  “我要和大家一起去!”龚静回忆自己当时鼓足了勇气,可在进入病房的第一个小时里,根本不敢和患者说话。直到给一个患者换腕带时,听到了患者的鼓励和感谢,这种信任支撑着她继续坚持了下来,“在武汉的日子是自己一段珍贵的成长经历”。

  “回到重庆,感觉空气中都是家乡的味道。我想好好地吃上一顿火锅!”龚静说。

  “感谢从重庆来的医护人员”

  “落地的一刹那,很放松,因为我回家了!”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姚勇刚的朋友圈里有一张照片:一名年轻男子正对着镜头的方向深深鞠躬。

  这是2月20日,发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口的一件事。男子鞠躬的对象,正是重庆第三批医疗队队员,而这名男子也是该医疗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管病区后的首位治愈患者。

  这位患者入院时,胸部CT提示肺部病变较重,原本预计需要治疗20多天才能出院,而医疗队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15天就让他达到出院标准。

  “患者的支持是我们战‘疫’的强大动力。”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符跃强说,记得元宵节时,医疗队收到一段暖心的视频,一位患者在视频里说:“感谢从重庆来的医护人员,你们辛苦了,我会一辈子记住你们!”

  用镜头记录医护人员的辛苦

  最后一批回到重庆的队员中,有四名随队记者。其中,本报记者谢智强是在武汉一线采访的唯一一位摄影记者。

  下飞机时,妻子平索西已在停机坪等待。

  为了报道疫情,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只能通过视频聊天,相互关心。眼下,夫妻二人虽还不能拥抱,但近距离说说话也充满了温暖。

  谢智强说,在武汉的47天里,值得回忆的细节很多。大年初二,同事随重庆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前往一线,当时他到机场送行。后来,自己抵达武汉,与这名同事又第一时间见面。如今,提前回渝的同事也早早守在机场迎接他回家。“这种‘循环’,也是我们之间一种特别的默契。”

  作为重庆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唯一的摄影记者,谢智强是重庆媒体的代表。此前,他的形象出现在重庆地标建筑的LED屏幕上。“这个荣誉是属于所有媒体记者的,我仅仅是一个代表而已。”谢智强说,他所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前线医护人员工作的艰辛。

  陪武汉从冬天走到春天

  “来时寒霜雨雪,走时春暖花开。”重庆第三批医疗队副领队、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院长赖晓东在即将离开武汉时,写下这一句话,以纪念自己与队员在武汉抗疫57天的日子。

  “支援武汉的市级医疗队里,我们是成建制队伍中,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赖晓东说,医疗队的责任医院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驻之时,该医院病亡率是武汉定点救治医院中最高的。

  为降低病亡率,医疗队拼尽全力。“每天早上7点就要起来,晚上1点后才能睡。”作为副领队,赖晓东要负责的工作很多,比如队员的院感防控、医疗队的行政管理、病区的患者救治等,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

  医疗队的付出也换来了收获。该队负责的12病区连续42天零死亡,13病区连续30天零死亡,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整体病亡率降至中间水平。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春暖花已开,生活将如常。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