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在这里,海拔600到800米种有脆红李,800到900米栽了猕猴桃,1000米以上则是适生的茶叶、油茶,此外,还有上百亩的花卉……
在仰头山及周边区域,三磊田甜农林开发公司流转有7500亩土地,统一打造标准化猕猴桃种植基地。
这其中,脱贫户钟世明就负责一处30亩猕猴桃种植大棚的劳务管理。记者来访时,老钟正忙着给猕猴桃整地、施肥、浇水。绕着树冠挖施肥沟,每株施下一两斤不等的复合肥……老钟每步都有章法,严格按照公司定下的“农事日历”来操作。
“过去种庄稼,一年忙到头,扣掉成本,剩不下几个钱。”钟世明告诉记者:“如今和龙头企业合伙干,既有土地流转收入,又有劳务收益。几项一合计,咱一年能从猕猴桃树上赚下5万多块钱呢。”
除了猕猴桃、脆红李,这几年黔江的桑树也是不断崛起的“摇钱树”。
在金溪镇长春村,腾树文等三老汉这几年组建合作社,吃苦耐劳带领村民硬是在石漠化陡坡地上,平整覆土栽桑养蚕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看到合作社效益好,每亩地产值能达到3000元。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想把土地‘送上门’,目前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已有600多人。”这位66岁的土家族老汉告诉记者,合作社蚕桑种植面积也从两年前的近400亩,增加到800多亩。”
“蚕桑是黔江扶贫骨干产业,目前全区种植总面积有8万多亩,创造的农业产值就达1亿多元。”黔江区副区长孙天明介绍,群众敢于扩大规模栽桑养蚕,这背后是黔江建立从栽桑养蚕到缫丝加工、服装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在发挥效用。农民订单有保障,产品不愁销。
“脱贫‘摘帽’3年来,黔江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补全产业链条,形成以蚕桑、脆红李、猕猴桃等为代表的53多万亩山地特色产业,农民有了‘摇钱树’,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告诉记者。
(新华社重庆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