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我市乡村振兴主抓这些事重庆21万志愿者田间地头助耕支农用好志愿者力量
第003版:重报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未来三年,我市乡村振兴主抓这些事
重庆21万志愿者田间地头助耕支农
用好志愿者力量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3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21万志愿者田间地头助耕支农

  (上接1版)

  人勤春来早,百事农为先。这段时间,志愿者们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因疫情影响而缺少劳动力的家庭,特别是贫困户、残疾人、留守老人等困难家庭,开展耕地、播种、施肥、抢收等帮扶活动,力求农业生产不误农时。

  涪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3万名志愿者、360支志愿队伍,采取分时段分批次的方式,帮助缺劳动力家庭抢收青菜头1.2万余吨。

  现场传授经验

  志愿者搞培训强技术

  “在出苗的时候,这个基质尽量要包成团,这种有杂草的,先把杂草除了,除的时候把基质拿着,不要把基质整散了,栽出去成活率要高些。”这是在合川区三庙镇响水滩一海椒种植大棚内,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的“土专家”、海椒种植大户正在给村民传授海椒移苗、消毒以及后期管护要领等。

  三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共有志愿者200余人,春耕期间已开展果蔬、鱼类等农业技术种植养殖培训56场次。村民刘世菊告诉记者,往年种的海椒没得好多收成,不是海椒生虫、就是个头儿小。“今年有了大户的指导,我想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疫情期间,专业志愿者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抓农技培训,变集中培训为“点对点”交流指导,运用微信、QQ、短信等开展“移动式”技术培训,帮助农户解决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不误春耕播种

  志愿者送物资助生产

  连日来,巴南区南泉街道的乡间小路上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志愿服务队组织的3辆农资配送车沿着乡间车行道行驶,将春耕农资一一送到5户贫困户家中。

  “感谢你们哟,感谢党和政府,现在不能出门,我又是一个残疾人,出门买种子、化肥实在不方便。”贫困户黄安强有些激动地说,看着其他人都在准备春耕工作,自己的种子还没着落,心里十分担心,还好志愿者及时为他送来了农资,没有耽误春耕播种。

  “我们会根据贫困户的需要进行农资采购。”南泉街道志愿服务队成员雷凯说,针对春耕农资不好买的问题,街道成立了农资配送志愿服务队,为贫困户紧急采购了总价值4000多元的农资,希望帮助他们尽快开始春耕。

  积极收集农户物资需求、形成服务订单、组织爱心车队开展配送服务……这段时间,志愿者们建立起“流动农资超市”,将种子、化肥等物资送到农户家门口。

  在璧山区,农资配送服务队为1万余户村民代购,配送化肥2600余吨、种子6000余包。

  开启“带货”模式

  志愿者抓销售促增收

  “您家的鸡蛋还有多少?我们给您分包配送”。“这是您家的鸡鸭钱,请收好”。连日来,在铜梁区水口镇建卡贫困户们的家中,活跃着一个个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受疫情影响,水口镇暂停了农贸市场交易。为帮助群众特别是建卡贫困户把前段时间积压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志愿者们或深入群众家中,或打电话了解情况,全面摸清贫困户的鸡、鸭、鹅及家禽蛋数量,做好信息台账。随后,又动员全体镇村党员干部广发QQ群和微信群,公布农产品名称、数量、价格,以供市民选购。

  收购、打包后,志愿者联合镇机关干部在返城时,为订购产品的市民送货到小区门口。截至目前,水口镇已为22户建卡贫困户代销鸡鸭蛋5200个、鸡鸭52只,帮助群众增收1.8万元。

  疫情期间,许多志愿者开启“带货”模式,运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微信等推荐水果、蔬菜、家禽等产品,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在万州区新田镇,志愿者们既做“义务推销员”,又做“跑腿服务员”,每日助销香橙10余吨。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