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者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永川将建成渝地区“双百”级区域性中心城市让见证重庆开放历史的建筑成为新的打卡地“热土”和“冷板凳”营造感恩奋进良好氛围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第008版:决胜全面小康 圆梦2020 重庆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让劳动者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
永川将建成渝地区“双百”级区域性中心城市
让见证重庆开放历史的建筑成为新的打卡地
“热土”和“冷板凳”
营造感恩奋进良好氛围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1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会走笔

“热土”和“冷板凳”

刘江

  政协科学技术界别的委员发言,三句话不离本行。一场小组讨论会听下来,“科技创新”“科技人才”是当之无愧的高频词。

  1月11日下午,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2点刚过,提前进入会场的张舰委员就和其他委员围在一起,热烈讨论起重庆科学城的未来。会议开始后,多位委员在发言中表示,重庆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热土。

  放眼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形势逼人。抢占先机,关键靠人才。高水平创新人才不足,恰恰是重庆创新发展的短板。一位委员坦言:“重庆能引进优秀的科技型企业,但若缺乏相应的科技人才,最终还是会影响成效。”

  地处西部内陆的重庆,引进人才并非易事。如果不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亮出实招新招,就无法和北上广深等城市竞争。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双翼委员的经历,颇能给重庆引才工作一些启发。正是重庆提供的干事舞台,让他毅然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岗位。对于中青年科研人员来说,提供挑大梁、担重任的机会,可能比眼前的优异待遇更具吸引力。

  科技创新不会马上见效果,既需要社会的支持,也需要科研人员的执着坚持。捧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带领团队苦心研究了20年,成为坚守科学精神的生动诠释。周院士曾说过:“我认为要搞好科研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责任心和持之以恒地投入、追求和探索。”

  今天的重庆,特别需要创新,特别需要顽强奋斗。感受会场内扑面而来的创新激情,持续打造创新热土,支持科研人员投身“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潜心钻研,重庆未来将收获更强劲的发展新动能。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