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城口挂职的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周善良查看检查报告 |
 |
从临沂到城口支教的刘成伟老师在授课 |
临沂市濒临黄海之滨,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发达。
城口县深处大巴山腹地,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山区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调整东西部扶贫协作对象后,临沂市结对帮扶城口县,让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两地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从此,相距1500公里的临沂与城口结下对子,开始走上深化东西扶贫协作的路子,共同携手奔向小康。
对偏僻落后的城口来说,怎样才能真正的摆脱贫困?结对帮扶10年来,两地以东西扶贫为契机,广泛开展干部人才及专业人才挂职锻炼、培训交流、劳务协作等,通过“传帮带”,念好“人才经”,促进了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用互鉴,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两地运筹帷幄
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挂职作表率
去年9月中旬,城口县政协机关、县商务委、县规划自然资源局择优分别选派了王仕忠、陈宇、袁旬3名党政干部前往山东省临沂市对口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进修学习,这对他们来说不仅是难得的锻炼机会,更是能提高业务水平、增长见识。
同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选派了3名党政干部到城口挂职,协调分管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联系临沂和城口前后方,推动供需结合,这既是一次挑战锻炼,更是一种鞭策担当。
鲁渝情缘源远流长,但像今天这样关系之紧密、联系之频繁、合作之深入,前所未有。
原因何在?答案是:中央有决策,两地有行动。
“东西扶贫协作拉开了临沂和城口大规模交往的帷幕。”城口县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对以来,两地联手共建日益紧密的合作机制,协调推进合作中的重大事宜。结合城口、临沂实际,审议通过并印发了《2019年度临沂·城口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计划及责任分工》,县委并成立了东西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10余次研究东西扶贫协作。
为达成人才协作支援共识,互派人员交流学习,提高东西扶贫协作质效,两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亲力亲为抓好协作对接。其中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市领导分别4次带领临沂市有关部门深入城口调研对接扶贫协作工作;城口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带领部门(乡镇)到临沂对接。
通过两地的运筹帷幄,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挂职作表率,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双向选派挂职。仅2017年到2018年,党政领导干部中,城口到临沂挂职的有8名,临沂到城口挂职的有3名;2017年到2018年,专业人才支援方面,城口到临沂挂职的有50名,临沂到城口挂职支援的有120名,人才协作支援的网织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密。
精准供需协作
传帮带补齐教育医疗人才短板
前不久,在重庆市第二届医学检验知识与技能大赛中,山东临沂市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周善良带领城口县人民医院3名医护人员获得了团体优秀奖。更让人自豪的是,城口县人民医院27岁医生罗胜利获得了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这对于偏远落后、医生资源匮乏的城口来说十分难得。
去年周善良被山东临沂市肿瘤医院选派到城口挂职半年,罗胜利成了他的学生,通过“传帮带”跟着他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在周善良的帮助下,罗胜利进步很大,还学习掌握了精准的靶向治疗技术。
城口地处大巴山,山高坡陡交通落后,教育医疗人才短缺,加上发展相对滞后,留不住人。以贫困群众就医为例,过去群众稍患重病都需要到医疗条件较好的重庆主城或是开州就医,一去一来,医疗成本增加不说,还耽误治疗时间。这对于多数贫困群众来说,外出就医只能是望洋兴叹。
为深化东西扶贫协作质效,城口从教育、医疗人才薄弱的短板着手,通过精准供需协作,深化人才交流,实现院校结对共建、互派人员交流,利用临沂人才储备大市的天然优势,通过传帮带,“育才”“引才”填补城口人才发展短板。
针对教育医疗一线人才短缺现状,山东临沂电子科技学校、山东临沂市特殊教育中心等11所学校分别与城口县职业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9所学校结对共建,同时临沂市中心医院、中医院分别与城口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结对共建,传授先进经验、传输管理模式,支持人才合作。
针对教育医疗管理人才稀缺,城口通过人才交流互派,选派教育医疗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走出去”到山东临沂对口单位挂职学习,学习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彭迁双曾是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试验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前不久被学校选派到临沂一中挂职学习后,如今带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晋升为教务处副主任,主管高中部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教师队伍的管理。如今,在先进管理理念的帮助下,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学生成绩也一路上升。
通过“订单式”供需结合智力扶贫,围绕需求人才清单“标准化”选才。2018年以来,临沂市“订单式”选派医疗专家39人次,举办学术讲座50余场,培养医疗骨干80余人,帮助城口建成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小型腹膜透析中心两个医学学科等,实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医,贫困大病就诊率提高到95%;通过“订单式”选派学科骨干教师50余人次,举办公开课50余场,“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102余名。值得一提的是,“沂蒙专家智力扶贫工程”“重师大城口附中青蓝工程”成为群众点赞的工作品牌。
创新劳务培训
“输血”变“造血”提高农民一技之长
“感谢政府为我们精心推荐的就业机会,有了这份稳定的收入,脱贫奔小康不成问题。”前不久,城口县修齐镇社保所接到东河村赴山东临沂转移就业务工人员王启久打来的电话。
王启久今年47岁,是城口县修齐镇东河村的建卡贫困户,因孩子读书负担重又没有稳定收入,渐渐沦为贫困户。后来,城口县就业局和山东省临沂市人社局在对口劳务扶贫领域通力合作,共建企业用工需求、劳动力就业需求信息库,推进落实城口籍建卡贫困户到山东临沂市稳定就业,王启久正是受益于东西劳务协作机制才找到了增收的门路。
事实上,王启久只是东西劳务协作受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两地没有将扶贫协作简单定义在“给钱给物”上,而是在“输血”的同时,将劳务协作作为扶贫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一是动态掌握贫困人员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及时将城口籍贫困人员就业需求提供给山东临沂市;二是举办鲁渝共建城口夏布非遗扶贫培训班以及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三是安排东西扶贫协作援助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提高转移就业稳岗率。”城口县就业与人才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目前,通过东西扶贫劳务协作,当地200余名贫困群众有了一技之长并实现稳定就业,不少群众利用这个机会更是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刘茂娇 图片由城口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