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居民有充分的参与权与决策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改造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选择,真正做到老旧小区改造“面子”好看、“里子”好用。
2018年,我市首先在渝中、沙坪坝、九龙坡、南岸4个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试点工作;2019年,范围扩大到主城各区,全市启动11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
政府引导企业投入
居民参与后续管理
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从哪里来?
“目前,老旧小区改造采取多方筹措资金方式,由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居民参与后续管理。”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以长石苑小区为例,九龙坡区政府在统筹资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长石苑小区所属的渝州路街道渝州一社区党委书记张登红告诉记者,区政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共享机制,支持居民发挥主人翁意识,承担一定出资责任。同时,也拓宽社会投资渠道,鼓励以企业投资、捐资冠名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捐资或捐赠文体设施等,鼓励原产权单位通过捐资捐物等方式支持老旧小区改造。
记者在长石苑小区看到,整洁的路面、崭新的公共设施、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很难想象这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旧小区。而改造前,这里不仅没有物业管理,还存在安全隐患突出、房屋破损严重、配套设施缺失等问题。
“你看,原来这里是石子、垃圾堆放的地方,现在改造成了居民议事亭。”张登红说,像设置多少停车位、是否允许快递驿站入驻等事项,都要在议事亭里经过居民代表表决才能确定,小区管理由居民说了算。
变拆为留修缮修复
老街成热门“打卡地”
2019年国庆黄金周,修缮完毕的南岸区黄桷垭老街热闹非凡,7天时间里先后涌入近6万旅客。
“不敢想象,这条原本知名度并不高的老街居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南岸区住房城乡建委征收中心主任喻贵远感叹道,改造前这里是一片棚户区,有175栋老旧房屋,群众居住条件差;三毛故居、李奎安故居等历史建筑,淹没在棚户区里。
“按照对老旧建筑、历史建筑实施抢救性保护,变‘拆’为‘留’的要求,南岸区于2016年决定筹资对老街进行全面修缮。”喻贵远说,一开始当地老百姓不理解,有些居民希望直接把旧房拆了住新房子。
“我们没有急于大规模施工,而是打造了几个‘样板房’。”喻贵远说,施工人员把部分砖木结构的老屋改成了钢结构的小青瓦屋面。居民们看了改造后的房屋,不大拆大建,修缮后的房子既好看又实用,慢慢就接受了。
今年,更多棚户区将纳入改造范围。根据我市2018年10月出台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20年作为持续攻坚之年,全市拟计划实施棚改3.26万户,涉及39个区县共263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