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涪陵区召开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动员会,由此拉开了涪陵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序幕。
2017年,全区联动,全民参与,凝心聚力,攻坚创安,涪陵食品安全以全新的风貌精彩亮相——市场规范,秩序井然;餐饮小店让市民吃得放心;蔬菜、肉类等餐厨原料让市民买得安心;学生的小餐桌被纳入直接监管;示范街区、企业、酒店成为“食安涪陵”闪亮新名片……不管是商贾游客还是城市居民,无不称赞涪陵食品安全保障变样了。这就是涪陵区努力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换来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据悉,自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以来,该区认真贯彻落实保障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截至去年年底已提前完成阶段性创建目标:134项创建目标中已完成101项,为总任务的75.3%。其中,“党政同责落实到位”指标28项完成27项,完成率96.4%;“食品安全源头治理有效”指标53项完成40项,完成率75.5%;“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控制”指标12项完成12项,完成率100%……为确保在2018年8月保质保量通过验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涪陵是如何实现的?
党政同责 狠抓“一把手”工程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涪陵实际践行的准则。
据了解,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涪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题部署、高规格推进。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和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19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规格创建领导小组,狠抓“一把手”工程。并将创建工作作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有效的载体、创新的平台、重要的抓手,采取召开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部门联席会、现场办公会、工作专班调度会,实行定期督查、每月通报等方式,研究重难点问题,督查督办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以党委、政府责任落实推动创城责任落地,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时,该区还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将“四有两责”落实作为创建工作的最根本保障。完善监管体制,增加乡镇编制,提高基层监管能力。为18个乡镇基层监管机构调剂新增了72个行政编制,并增设18个正科级领导职数,招录了18名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充实监管队伍,初步建立起了区、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强化长效监管制度,在食品“三小”监管、追溯体系管理等重难点问题上用劲发力。加大经费投入,补足基层所基础设施不足、设施装备短缺等“短板”,落实了示范创建工作经费350万元,乡镇、街道落实经费400余万元……
真抓实干 示范引领效应凸显
食品安全监管战线长、涉面广,监管难度大。2017年,涪陵正是靠着真抓实干的精神,打响了创建攻坚战,成为探索食品安全治理路径的“排头兵”,让示范作用日益凸显。
其中,部门合力显著得到进一步增强。该区通过组建涪陵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任务明确、责任明晰的监管部门责任体系,有效凝聚了监管合力。去年全年先后召开部门协调会11次,解决重点难点问题30余项,安排部署全区性整治工作9项,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5次。
同时,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该区在全区食用农产品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等建立了11个快检室,2017年全年共完成食品抽检4440批次,食品抽检合格率从2014年度的97.6%提升到2017年度的99.1%,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达100%;去年全年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363件,收缴罚没款449.34万元,案件办结数量较前一年提高16.5%。
另一方面,监管难点变亮点。创新建立定科定所、定人定片“双定”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责任制、制定并实施《食品药品行政执法记录全过程制度》、网格化管理、实行3分定量考核,以及创新建立了“外派学习—顶岗培训—实作指导—所办联动”“四位一体”的基层食品药品队伍培养模式等亮点频现,成为我市食品安全示范创建中的响亮名片。
在创建活动中,食品安全整体满意度也由创建初期的50.1提升至如今的66以上,群众获得感相比以前得到显著提高。如今在涪陵大地上,响应民生需求、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注重实效的食药监人,正谱写出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的新篇章。
赵童 刘玉珮 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