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娜 版次:016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生命流转与精神栖居的双重空间。如何让这条承载着厚重文明的母亲河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是一道重大时代课题。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关键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构建可感知、可体验、可向往的活态载体。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建设,正是承载这一使命的核心抓手。因此,要加快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实现长江沿线文旅资源从分散分布状态,向品牌、体验、治理“三位一体”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转型。
从生态觉醒到发展重塑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指引下,整个长江流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态觉醒,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建设带来了极为稀缺且珍贵的战略资源。长江正从单一的“生产岸线”向系统性的“生态岸线”“生活岸线”双重转变,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健康生命体。长江干流水质连续多年稳定在Ⅱ类,“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现“江豚湾”,这既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极具情感穿透力的长江故事。这种以生态优先的顶层设计,为旅游发展划定了清晰的边界,也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使未来旅游资源开发不再是无序的索取,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创造。
同时,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其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与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运行保障与多元的体验场景。特别是国家对长江黄金水道的持续投入,正在构建一个立体化的交通走廊。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开工,极大地提升了长江的通航能力,为发展水上旅游、邮轮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不仅是货运动脉,也是未来承载国际游客的最佳旅游路线,将沿线珍珠般的景点串联起来。
虽然长江拥有雄厚的生态与经济基础,但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还需关注三组亟待破解的深层矛盾。一是“世界级名气”与“世界级品牌”的落差,作为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早已声名远扬,但这份知名度并未转化为同等量级的旅游品牌影响力;二是“硬件联通”与“体验割裂”的错位,如今长江沿线的高铁、游轮、公路已织就密集的交通网络,但游客的实际体验却未实现无缝衔接;三是“高价值资源”与“低效益转化”的矛盾,长江沿线虽密布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景观、皖南古村落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但存在同质化开发的困境,导致优质资源难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市场效益。唯有通过系统性改善品牌建设、提升体验连续性、推动资源高效转化,才能真正将长江的潜力释放出来,把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打造成为文化底蕴深厚、国际国内知名、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全球品牌。
从行政分割到流域共治
国际经验表明,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必须坚持“流域一体、体验连贯”理念。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要借鉴这一国际经验,从当前略显分割的协调机制跃升至流域共治的新范式,构建更高阶治理逻辑的制度体系。当前,沿江各省区市在旅游发展上虽各有亮点,但也存在营销分散、标准不一、线路壁垒等问题,这种分割式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江”作为整体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这种挑战在我国大江大河开发中具有普遍性,相关研究显示,在黄河流域同样面临旅游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长江的探索更具示范意义。
这就要求一种超越行政边界的统一战略部署,以宏观规划约束重复建设与产品同质化,并将“长江”这一无形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将当前略显纷杂的营销声量汇聚成统一而洪亮的国际交响,让“长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全球品牌。这也需要构建以共通标准为基石的无缝体验框架。无论是以重庆为起点的游轮之旅,还是以上海为终点的景区游览,其安全规程、服务标准、数字票务等均需遵循一体化标准,从而消除割裂游客体验的无形壁垒。其内核是建设一个能实现客流有效引导与资源动态优化的共享数据智慧中枢,将长江之旅从一连串“地理站点的打卡”,升华为一场连贯的、富有叙事感的文明体验,让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在这一进程中,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正积极探索,为全流域提供实践蓝本。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与航运枢纽,重庆积极主动作为,向东与湖北共推长江三峡旅游一体化,向西与四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向南联合鄂湘黔川共同打造“大武陵”旅游圈。这种“中心辐射式”的开放合作姿态,是打破行政壁垒的宝贵实践经验。同时,重庆提出升级打造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三大高品质文旅景观带,恰是对旅游产品进行分类、分层、主题化开发的微观示范,为破解全流域产品同质化难题提供了具体路径。
从地理标志到世界品牌
一切治理与产品的努力,都要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即将“长江”从静态的地理标志,升华为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深度向往和情感共鸣的动态世界品牌。长江是生命之河,是孕育璀璨文化的文明生命之河,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生命之河,是展现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生命之河,更是承载两岸人民鲜活日常的生活生命之河。这不仅是宣传口号,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文明观、发展观与生态观的价值内核。
运用数字化手段,将“生命之河”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游客可触、可感的个性化体验,将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真正打造成世界品牌。数字化在重构叙事逻辑中扮演的角色,是将固化于山水、典籍之中的静态文化信息,转变为一个动态、开放、可供个体参与和探索的意义网络。它赋予游客“编辑”自身体验的权利,让每个人都能从长江这一文化母体中,探寻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线索与情感共鸣。这种体验重塑,本质上是对长江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
数字化转型的终极价值,在于从根本上重塑人与长江关系的连接方式。它致力于打破物理世界的感知边界,将沉淀于历史长河中的无形文脉与隐匿于自然肌理下的生态律动,转化为可被体验、可被理解的当代语境。长江的山水,不再只是审美客体,更成为承载着丰富信息的意义载体。这便是数字化在弘扬长江文化中最深刻的价值所在,它以科技向善的温度,将宏大的叙事与个体的感知深度融合,让长江的千年文脉与时代新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交相辉映、同频共振。
加快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是一项关乎文化传承、区域发展与国家形象的系统工程。其未来的成败,取决于我们能否有决心和智慧,完成一次从省域竞争到流域共荣的勇敢跨越。当一个强有力的协同治理框架得以建立,一套精细化、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得以形成,并以一个统一、洪亮的声音向世界讲述长江的崭新故事时,这条伟大的河流终将迎来属于它的下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世界人民心中向往的文明长廊、生态家园与精神高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文所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导,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