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6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
不久前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指出,共同扩大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全国影响力,突出“四链”跨区域融合,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共同体,做强科技开放合作品牌,营造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共同体,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支撑。如何持续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共同体?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专访嘉宾:
沈冰 西南大学智能金融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严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教授
以科创成果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如何共同扩大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全国影响力,以科创成果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沈冰:一是加强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成立由川渝两地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成渝科创走廊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两地科技、发改、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建立“季度联席会议+月度专题会商”机制,统筹推进跨区域科创工作,完善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利益分配、风险共担机制。二是优化科创生态环境。川渝两地联合申报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试验区,推行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互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跨区域适用等。建立跨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合作,完善证据互认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线上科技服务超市,实现政策咨询、成果转化等业务“一网通办”,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在人才集聚方面,制定统一的人才引进政策,推行“成渝英才卡”制度,实现社保衔接、职称互认、人才补贴同城化。同时,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人才柔性流动。在资金投入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成渝中线科创走廊专项科技资金,组建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大力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此外,共同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成渝科技创新高地。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联动重庆金凤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等科创孵化平台,共建科技产业融合孵化培育体系。建立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资本招投于一体的数字科技云平台,构建跨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转化载体,促进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
严红:一是强化政府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将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纳入国家区域创新战略,在创新平台、交通规划、重大项目、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创设高能级常设机构,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与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紧密结合,构建多元参与的科技组织体系。强化普惠性和精准性相结合的科创政策供给,实施包容审慎的科创监管制度,构建跨区域重大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新机制。二是培育区域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沿线地区比较优势,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市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着力打造创新策源地,沿线各城市积极承接“双核”创新外溢和产业转移,着力提升成果转化和产业协同能力。加强以西部科学城为引领的科创核心承载区建设,在节点城市布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中试研发平台等,形成“核心平台支撑+多创新基地协同”的创新网络格局。三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共建成渝中线科创走廊云平台,在该平台上开发科创项目需求征集、成果发布、供需对接、储备入库等流程模块,链接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技术市场线上服务平台、科创信用监测评价平台等,加强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及各省市相关平台数据共享,为沿线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提供平台支撑。
营造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
重庆日报:在深化“四链”跨区域融合,营造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方面,该怎样进一步着力?
沈冰:一是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聚焦优势产业,突破关键瓶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链主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如四川动力电池与重庆整车制造的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精准服务产业发展。二是促进产业链与资金链协同,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依托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形成“产业培育—资本赋能—价值提升”良性循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信贷投放,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技术攻关。同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将知识产权转化为资本。三是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协同,筑牢人才支撑。建立跨区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以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为载体,建立“人才培养—技术联合攻关—成果就地转化”体系。通过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施“揭榜挂帅”柔性引才机制,突破地域限制整合全球智力资源,形成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创新的良性循环。四是加强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实现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联合长安汽车、京东方等链主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助力产业升级。
严红:一是加强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共同编制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特色消费品等产业链全景图,开展跨区域协同招商,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与协作配套;聚焦特色优势产业设立联合专班、推行实施方案,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二是推动人才跨区域高效流动。构建“使用弹性、管理活性、服务个性”引才用才机制,通过政策互通、资格互认、柔性引用、收益共享促人才流动,实现“借脑研发、借智升级”;共塑“智汇巴蜀”“才兴川渝”人才招聘特色品牌,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共享岗位与人才信息。三是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模式。突出双向联动、内外协同,在科创资源富集的中心城市设立适度规模的创新飞地,发挥招商引才、异地研发作用,打造“研发在双核、转化在周边”模式;在“飞出地”高标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造血型”产业基地。四是促进资金跨区域高效配置。建立统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推动信贷、担保、支付结算等业务标准互认;加强征信系统与信用信息平台对接,共享信用信息。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合作,支持企业联合上市挂牌,鼓励企业通过债券、资产证券化跨区域融资。打造耐心资本生态,支持其跨区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提升科创资源集聚能力
重庆日报:怎样携手做强科技开放合作品牌,提升双城经济圈对科创资源的集聚能力?
沈冰:一是加强重大平台建设与合作。成渝共建高水平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推进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吸引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顶尖科研团队入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同时,打造“智博会+西洽会+‘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的展会矩阵。引入全球知名展会,形成“以展聚智、以展引才”良性循环,让全球优质科创资源向双城经济圈汇聚。二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建立“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双核驱动的产业创新联合体,吸引新型研发机构、科创企业加入,建立“研发在成渝、转化在周边”的“飞地经济”模式。建设成渝技术转移转化大数据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成果智能匹配,搭建跨区域成果转化“直通车”。三是汇聚全球科创人才。通过“项目+团队”模式引进一流创新团队,汇聚全球优秀科创人才。在西部科学城建设国际人才服务驿站,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四是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办好“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提升双城经济圈在全球科创中的地位。积极与发达国家科创高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跨国企业在成渝地区设立区域研发中心,提升双城经济圈对科创资源的集聚能力。
严红:一是提升科创策源能力。以西部科学城为核心,协同布局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性科技力量,加快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增强重庆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创新策源功能,提升科技创新原动力。深化两江协同创新区与成都科创生态岛联动,打通科技创新资源链接通道。二是拓展合作创新空间。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中心的交流互动,积极承接东部创新资源外溢,将成渝地区的特色科技优势推向全国,加强重大核心技术跨区域联合攻关。瞄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合举办成渝国际科技博览会、产业对接会,推动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和海外顶尖院校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国内转化”双基地,提升合作创新能力。三是营造开放创新氛围。推动成渝海关“一体化”监管,为科研设备、样品、试剂的跨境流通提供“快速通道”。优化外籍人才签证、工作许可办理流程,实现“一地申请、双城通用”。设立成渝科技开放合作专项基金,联合支持跨区域、国际化的创新项目。四是打造开放合作品牌。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卡脖子”领域协同发力,在核心区域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吸引全球顶尖团队和项目聚集,打造“成渝科技开放合作”官方品牌IP,并通过主流媒体、国际展会、新媒体平台等广泛宣传,提升品牌辨识度和吸引力。